金华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在线阅读 - 第190章 小老妈妈家的丧事

第190章 小老妈妈家的丧事

    姥姥赶忙问她“啥是候走的,没听说她不好啊。”

    二奶奶说“告诉你也不要紧,今早‘高高三’起来,就见她倒在了地上,身体都硬了。估计是半夜起来解手,倒在地上没起来。

    她娘俩呛呛了一辈子,到老了落个这下场。你知道就行,别忘外说,‘高高三’的媳妇还没娶回来。”

    悠悠把迪迪甩了,偷偷的跟在姥姥后面,去瞧稀罕。刚去世的人,不让三岁以下的孩子靠近。说是三岁以内的孩子,魂魄不全,怕见不干净的东西。

    她家里没外人,就姥姥、二爷和他大哥家的人。韩德库一家三口,满脸都是泪,不过没敢大声哭。‘高高三’哭的不能自主,趴在了他奶奶的身体上。

    “都怨俺贪玩,早上起的晚,俺娘嘱咐俺了,说天冷让俺勤看着奶奶点,俺就没当回事。”

    二奶奶拉着他“孩子,听大娘话,以后不能再说这话了,让你爹娘咋做人啊。”

    ‘高高三’哭着“二大娘,都怨俺睡的死,跟俺爹娘没关系。”

    二奶奶指点着他说“你这孩子平时挺明白的,咋犯糊涂了。别人知道了可不这样想,你奶奶咋说也是冻死的,好说不好听,隔着儿子有孙子啥事。你奶奶的娘家不在这里,要是咱这里的,得把你爹给捶死。”

    原来,韩德库的老娘和儿媳一直不对脾气,老了也是单独过,没和儿子合伙。不过,她疼孙子,‘高高三’从断奶就跟她睡,同时也照顾她的生活。

    今早,还是“小老妈妈”来喊他吃饭,才发现的。

    老二奶奶年纪大了,送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姥姥和二奶奶给她换上了送老衣。

    “小老妈妈”流着泪念叨“您老人家刚强了一辈子,送老衣都是自己准备的,可到老也没穿上。劝了您多少次,咱们一起过,您就是不听,说没脸让俺伺候。

    真不知道您咋想的,都说养儿防老,您养儿还抱孙,咋就没脸了,不就是咱娘俩呛呛了几回。

    俺给您好话说尽,您就是听不进去。不知您后悔不,反正俺后悔了。早知道这样,说啥也得跟您归伙。”

    这里的风俗是,老人临咽气,趁着身体软和,就换上送老衣。咽气后再穿,就不算了。像老二奶奶这样,算是光着身子走的。

    二奶奶叹口气“就这穷命,从小挨饿,没成人就被卖了,到老还是光着身子走的。”

    姥姥她们把一切收拾好,二奶奶嘱咐着“咱就说是吃饭呛着了,别的不能提。好了,都大声的哭吧。”

    村里人听见动静,很快都赶了过来,院子里挤满了人。大伙听了二奶奶的解释,就说“老二奶奶今年七十三,自己害怕了一年,就差俩月了,还是没熬过去。”

    “要不说那,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老二奶奶也算高寿了,咱村还没几个活过她的。”

    村里的执事,自发的张罗起来,丧事有条不紊的进行。执事不是一个,男女加一块有七八个,韩德库就是领头的。

    女执事外号叫“骡子”,人又粗又壮,六十多岁,是保管韩玉臣的大伯娘。

    说起她来也是个奇葩她公婆两个儿子,她丈夫是老大,韩玉臣的爹是老二。她人长的壮实,家里外头都是一把好手,就是生孩子不尽人意。十六岁进门,连着十二年,生了七个闺女,韩玉臣他爹则相反,八年生了四个小子。

    韩玉臣的娘经常话里话外的挤兑她,说她长了个绝户头脸,一辈子也生不出儿子。还撺掇着公婆,想把自己的二儿子过继给她。

    看她不同意,就扬言道“这八十亩地,早晚是俺们的,有人啊心强命不强,人是争不过命的。”

    她公婆倒是没偏心,对大儿媳非常满意。她勤劳善良,勤俭持家。天生一双大脚,身体壮实,力气也大。

    她生三闺女的时候,刚生完孩子,听到外面有人喊“你家的驴跑了。”包上快头巾,就出去撵驴了。

    她婆婆回来,在大街上看见她,感觉不对劲。回家听到屋里孩子哭,才想起来看她的肚子。

    赶紧撵她进屋休息“你这孩子,不要命了。生孩子也不知道喊个人,还敢出门吹风。”

    二老就盼着她生个小子,还真盼到了,她三十岁上生了个儿子,起了个贱名叫“锅拉”。

    儿子有了,丈夫却一场急病走了,那时儿子才八个月。公婆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过度,也先后病倒了。

    公公临死前,怕她吃亏,就做主把家分了。八十亩地,一家四十亩,婆婆跟老大家生活。

    她的“骡子”外号,就是从这时被人喊起来的。丈夫走了,儿子还小,大闺女也刚十三岁,还跟着个生病的老人,家里地里就靠她一个。

    她弟媳又换了新话题“天生的寡妇命,硬要儿子把男人克死了。一个女人家,守着四十亩地,看着长草吧,就知道瞎揽吧。”

    她带着婆婆去了县城,找刚兴起的西医,花了十块大洋,给老人治好了病。

    以后的日子,她让老人在家,带着9岁的三女儿操持家务。自己带着13岁和11岁的两个女儿,下地干活。

    她和婆婆都是寡妇,连个雇工也不敢用,就怕别人议论。村里人也躲着她,一是她弟媳嘴臭,二是怕人议论。寡妇门前是非多,谁也不愿身上沾腥。

    也亏她壮实,心量也大。犁地、摇耧、扬场,地里的活计样样拿得出手,不比男人差。到了农忙季节,实在忙不过来,娘家来人帮她一把。

    儿子六岁时,丈夫仁亲的母亲去世。作为干儿子,她家得上大供,行大礼。

    她弟媳趁机刁难,不准丈夫和儿子出头。“她不是能吗,男人干的活都能干,让她自己行礼去,人家有儿子,用得着你们装孝子。”

    亲兄弟不出头,别人更不敢上前。她还真犟上了,找了个响器班,跟着人家学行礼。

    到出殡的那天,她用牛车拉着三十碗的大供,自己带着儿子,在灵棚行了套三十六路的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