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88节
书迷正在阅读:我就要干掉男主怎么了、四朝玉京春、鬼迷心窍、我的兽欲老公(完)、明末大军阀、沉迷吃瓜的我泄露心声后全家炸了、穿越九零年代、凑数的队友竟是高手[电竞]、不虞之地(强取豪夺 1v2 男替身 包养)
古今的势力就如同人的影子,还是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影子,想要发现他的破绽,找出他的踪迹,怕不会容易。 朱允炆看着离开的刘长阁,目光中透着一股杀机。 古今! 无论你是谁,这一次你都要死! 不管是谁干的,瓦剌使臣遭遇刺杀的事件毕竟发生了,朝-鲜、占城、暹罗、渤泥、琉球三国等使臣都听闻到了这个消息,就连京师的百姓也不由地议论纷纷。 朝-鲜使臣柳廷显、李贵龄并不认为是朱允炆派了人暗杀瓦剌的把秃孛罗,朱允炆完全没这个必要,再说了,若是他要做这件事,那把秃孛罗的脑袋早就没了。 可杀掉把秃孛罗对大明没有任何好处,把秃孛罗毕竟是以使臣的身份来的,他死了,大明的脸就算是丢光了,不仅如此,还会带来边关战事,瓦剌再怂,也必然会为把秃孛罗报仇,无休止的小规模入侵可能就会出现…… 不用说,大明国内存在一股力量,一股反对建文皇帝的力量,是他们在将局势引向不可控制的一面。 大明朝廷对把秃孛罗遇刺一事十分重视,不仅有内阁大臣联袂探望,还有太医诊疗,刘长阁带着朱允炆的亲笔书信,交给了把秃孛罗。 把秃孛罗看到了朱允炆的解释,虽然话里话外没有道歉,但皇帝亲自下场解释,本身就是一种低姿态,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把秃孛罗向朱允炆提出了一个补偿方案:“签署百年不动刀兵君主盟约,确保瓦剌不受来自大明的威胁,瓦剌同样约束好部落,保证不会南下进犯西域、西北等任何大明领土。” 朱允炆有些哭笑不得,这个把秃孛罗倒是个人才,知道借势上马,受了伤,就得要赔偿,而这一种合情合理的“赔偿”,大明还真没办法拒绝。 十二月二十三日。 朱允炆于暖阁设宴,招待把秃孛罗、也忽止、利也等人,内阁解缙、郁新、杨士奇,兵部尚书铁铉,五军都督府府事梅殷陪同。 “安乐王遇刺,朕心甚是不安,今日设宴招待,还需随意,不知安乐王伤势如何,可能饮酒?” 朱允炆平和地说。 把秃孛罗看着朱允炆,这个尚不到三十的年轻皇帝,竟然控制着整个大明王朝,也是在他的革新与治理之下,大明比洪武时期变得更为强大! 不可小视! 把秃孛罗谦恭地说:“劳天朝皇帝动问,并无多少大碍,大明医师比我遇到的所有医师都厉害,他们不仅可以轻松缝合伤口,还可以拿出十分好用的纱布,整个过程甚至都没感觉到多少疼痛。若是天朝怜悯于我,可否送瓦剌一些医用纱布……” 朱允炆笑着对张口就要东西的把秃孛罗说:“不瞒安乐王,这医用纱布乃是我朝军队中的战略之物,轻易给不得。但安乐王在京师受伤,朕若拒绝,多少有些不近人情,既如此,兵部就酌情分出一百箱给安乐王吧。” 也忽止不乐意了:“大明皇帝,三百箱是不是太少了一些?” 铁铉阴沉着脸,开口道:“一百箱足够千人用,还少吗?此物大明多少军士都没有配上,能匀出一百箱已是皇上开口。” 把秃孛罗听闻够千人用,顿时就笑了:“那就多谢皇帝了,我看过审讯文书,是有人借刺杀于我,引发瓦剌与大明战争,既是如此,我们定不能让此得逞。我代表马哈木、太平两位首领,以使臣身份而来,一是为大明恭贺新春,二是想与大明签订一份和平盟约。” “瓦剌会遵守盟约吗?” 梅殷冷冷地问。 把秃孛罗严肃地回答:“会。” 梅殷摇头:“瓦剌、鞑靼之间的事我们还是听闻过一些,也清楚你们彼此之间的不信任。今日你们与大明签了盟约,明日转头就撕碎了,再次对大明发动进攻,又该如何?” 杨士奇、铁铉等人点头,话虽不好听,但事就是这个事。 瓦剌讲信用吗? 想想马哈木,他先是效忠买的里八剌,然后又是效忠哈什哈,现在他只效忠他自己,忠诚、信义,在草原上似乎并不存在,至少马哈木没有。 盟约签了又如何,马哈木想撕碎的时候就会撕碎,而大明呢,反而多了掣肘,想要动手解决瓦剌都不方便动手。 把秃孛罗凝重地说:“过去只是为了各自部落的生存,仰人鼻息,无法做主,可现在,是我们三人控制瓦剌,我们说的话,自然是瓦剌最高的命令。只要大明愿意与瓦剌签订和平盟约,那瓦剌一定会遵办到底,定不违背。” 第九百五十五章 扫盲年:识写退税 面对把秃孛罗的请求,朱允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点头答应:“以和为贵,互通贸易,当为大明与瓦剌之未来。内阁可与安乐王等商议,拟定文书。” 与历史上的城下之盟、岁币盟约不同,大明与瓦剌的盟约,是瓦剌出于族群存亡担忧的请求,是大明出于战略考量作出的重大决策。 瓦剌主要势力范围在杭爱山附近,位居西域之北,要想实现西域大局的稳定,瓦剌是绕不过去的。出兵直接打? 眼下征西大军环控整个西域,力量早已摊薄,加之阿尔泰山冰雪覆盖,不利行军,即使是翻山越岭找马哈木去,马哈木也很可能会谢绝会客。 若是朱棣强行要和马哈木见个面、吃个饭,马哈木估计是会打包好锅碗瓢盆,上马跑路。为了吃一顿饭,朱棣估计追个一百里,也未必能追得上…… 何况征西大军不可能一直留在西域,开春之后便会返回,后续丝绸之路、西域治理,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此时与瓦剌达成和平盟约,对于西域的大局是有利的。 从战略层面上来看,有些时候解决问题的并不只有战争一条路,大明需要的是边陲稳定,并不想要杭爱山,瓦剌想要的是贸易,并不想要大明江山。 一拍即合,盟约诞生。 朱允炆与把秃孛罗用印,一份《大明与瓦剌和平共处盟约》便正式生效,耐人询问的是,这一份盟约有着明确的时间期限,只有短短五年,即自建文七年一月一日开始至建文十二年一月一日结束。 把秃孛罗很想将时间提升到十年,却遭到了朱允炆的婉言拒绝,并希望五年之后把秃孛罗可以再一次来京师,续上五年盟约。 五年,是朱允炆留置的窗口。 且不说五年之后大明会不会对瓦剌动手,就说五年之后把秃孛罗、马哈木、太平这些人还在不在,如果一口气签了二十年,结果不到十年马哈木等人挂了,上台的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积蓄力量想要南下的,大明直接撕破协议不好看,坐着等他准备充足,多少又有些白痴。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道理朱允炆还是明白的,给瓦剌一个五年盟约,也是在警告瓦剌,莫要在背后搞小动作,小心盟约到期之后收拾你们。 把秃孛罗无奈,但也相当满意,至少为瓦剌争取到了五年的和平时期。只要没有大明的直接威胁,那瓦剌便可以腾出精力来对付鞑靼,鬼力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鞑靼的阿鲁台,这个人阴险狡诈又颇有能力,不解决他,瓦剌很难崛起。 这一次挨了一刀,说不得完全是坏事,至少为瓦剌赢得了喘息。 翌日。 琴岛水师东征对马岛大捷的消息便传入京师,阵斩万余倭人的消息竟然在京师没有掀起多少浪潮,就连做生意的商人也只是轻轻哦了一嗓子,继续做自己的买卖。 水师大捷那不是应该的吗? 打的是倭国,小国,有啥值得庆贺的,你看看人家征西大军,打的是最强大的骑兵,直接消灭十五万大军…… 建文六年终于走到了最后,在除夕傍晚,朱允炆出现在通济门外,对无数的百姓、行商喊出了建文七年的施政方略,就两个字:“扫盲”。 建文七年,是扫盲年。 朱允炆已经不耐烦层出不穷的白莲教问题了,百姓需要识字,需要明事理,需要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绝对不可以做。 扫盲是一个很困难的事,百姓家白天忙碌,到了晚上好不容易休息休息,你现在说要去识字,学拼音,那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没精力,也没心思啊。 老百姓嘛,就种地而已,你皇帝要读书就读书去,干嘛非要让我们所有人也读书,这玩意又不是锄头,开不了地,锄不了草。 但朱允炆已经下定了决心,扫盲必须进行,命令解缙为扫盲大队长,杨士奇为副队长,在大明领土上掀起了一波规模浩大的扫盲运动。 为激励百姓识字,朝廷破天荒地开了一项政策:识写退税。 在夏税、秋税上缴时,只要一户户主及其妻子,能念对随机抽取出的字句,同时写出自家姓名、税目详情,朝廷便可酌情给予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退税,你之前缴纳了四百文,现在退你四十文。 只有关切百姓自身利益,他们才可能愿意去识文写字。四十文钱不算多,但对寻常百姓家而言,这笔钱可是够吃好几天的,晚上没事少做点床上运动,一起学点阿啵呲嘚不好嘛。再说了,人家都领了退税的钱,就你几家没有,丢不丢人…… 国庆日,京师更是热闹非凡,无数商人拼了命的吆喝,昼夜忙碌着,繁茂的商业带给了京师更多的人气,南京外城已出现了十几座小镇。 使臣朝贺结束之后,恋恋不舍地离开京师,同时带走了丰厚的贸易品,与大明再一次的和平保证。 正月十六日,朝廷开印。 朱允炆坐在武英殿,看着一旁屏风上挂着的巨大舆图,眼神中透着雄心勃勃。 这是自己执政的第七个年头。 朝廷运作已步入正轨,虽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已经不再是方向的问题,而是道路本身的坎坷与曲折。 革新一步步走到深水区,潜在的问题也将更多的暴露出来。这世上没有万年不变的成法,只有随时随地改变的现实,自己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值得让人注意的还是商人,随着几年的疯狂发展,在京师、苏州、杭州等地,已经出现了专门的雇佣场所,这种人才市场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商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在激增,同时也意味着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尝试掀开土壤,准备萌芽。 如何在封建社会发展资本经济又不冲击君主统治,是朱允炆必须考虑的问题,虽说现在资本力量不堪一击,掐死只是一念之间,可它毕竟是资本。 资本它不是一个静雅的姑娘,而是一个张着血盆大口,带着血腥味的庞然大物,它是可怕的,但它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强大的力量,无论是物质配置,资源流动,还是商品生产、各色交易,都需要资本来推动、完成。 历史发展证明,纯碎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理性的计划经济也是不可行的,现在所能采取的举措,只能是加强朝廷对商人的管理与控制,从制度、规章、行业标准上来加以约束。 朱允炆不知道大明商业会发展到哪一步,眼下所能做的,只能是约束、引导,并加强民间的思想教育,让忠君爱国、精忠报国成为主流思想。 官场治理六年,出现了不少大案,不少贪官被处理,总体上来说,政治上相对清明,地方上相对稳定…… 就在朱允炆回忆六年来的执政之路时,刘长阁匆匆求见。 “朝廷的文书都没送上来,你倒先跑了过来,说吧,有什么事。” 朱允炆被人打扰了思绪,有些不乐。 刘长阁并不担心,反而是带着几分欣喜说:“皇上,工程机械院在龙江船厂发来了文书,邀请皇上亲至船厂。” 朱允炆眼神一亮,连忙起身接过文书,见上面有公输巧、陶增光、赵源、万海平四个人的签字,激动地说:“他们成功了?” 刘长阁也止不住兴奋,答道:“具体如何他们并没有说,现在送来文书,想必是有了大的进展。” 朱允炆重重点头,放下文书,传令摆驾龙江船厂。 龙江船厂。 公输巧、陶增光、万海平等人迎候朱允炆,见车架来了,纷纷上前行礼。 朱允炆摆了摆手:“这些都免了吧,这个时间请朕过来,可是成了?” 公输巧呵呵地摸着胡须,陶增光看向万海平,万海平作为龙江船厂的负责人,又是此番项目的主负责人。 万海平凝重地对朱允炆说:“皇上,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在国子监、二炮局、兵仗局、科技局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下,蒸汽机三次简化与优化,燃烧效率得到提升,现如今终于搬至船上,实现了蒸汽机动力行船!请皇上检阅!” 朱允炆紧握着双手,止不住激动:“走!” 船坞直接连接长江,一艘大福船安稳地停靠在岸边,从外面看不出与其他大福船有什么区别,但从内部看,却有着天壤之别。 龙江船厂并没有直接使用钢铁船作为蒸汽驱动的对象,原因是铁船制造困难,调试起来太过麻烦,索性暂时以木质船为实验平台,先行摸索与试验。 为了解决船只耐热问题,只部分改造了钢铁结构。 朱允炆想要登船,却被万海平等人给拦住了。 公输巧解释道:“皇上,蒸汽机驱动船只已经解决,但在控制船只的行进速度上还有些问题,还是在岸边观看为上……” 朱允炆摇头拒绝:“蒸汽驱动船只,这是改变历史的大事件,朕岂能远观?上船!” 第九百五十六章 新时代的汽笛 登船,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