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31节
书迷正在阅读:我就要干掉男主怎么了、四朝玉京春、鬼迷心窍、我的兽欲老公(完)、明末大军阀、沉迷吃瓜的我泄露心声后全家炸了、穿越九零年代、凑数的队友竟是高手[电竞]、不虞之地(强取豪夺 1v2 男替身 包养)
征兵这一块,隋炀帝就干的很彻底,一句“扫地为兵”,便足以见证隋炀帝有多生猛,估计连地皮都刮了一遍…… 很忙的杜甫被贬去华州司功参军,便遇到了征兵这回事,以自己的见闻,写下了著名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可见当时征兵,连老人都不放过了。 当时杜甫四十八岁,要不是他已经有了参军地,估计也会一并被抓了壮丁。 征兵制看似合适,但一旦操作起来,很容易出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十七至六十岁之间(大部分是这个年龄段,各朝代有所区别),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是兵。 不问能不能打仗,一律拿来征用。 征兵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充分的兵源,这是其最大优势。 老朱打天下,从二十几个小伙子出濠州,到成为百万统帅,开创大明基业,一个奖状,必须发给会拉壮丁的各位将士…… 为什么古代叛乱,要么就小小一点动静,要么就是大动静? 仔细分析下就知道了,小动静的,带头的都是不会拉壮丁的,傻儿吧唧,以为弄个旗帜就能得天下了,也不考虑多拉一些人下水。 大动静的,都是精通拉壮丁的,谁管你愿不愿意,不跟我走就砍了你,跟我走,我带你吃饱喝饱,说不定还能给你解决下大龄单身问题。 征兵制,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子。 和平年代,使用征兵制,那是静若处子。战争年代,使用征兵制,那是动若疯兔。 朱允炆不想使用征兵制,因为使用征兵制,是朝廷主动,底层被动,当个兵,连门槛都没有,太不合适。 最终,朱允炆将目光投向了募兵制。 募兵制起源于春秋时期,吴起放弃了征发方式,而是以招募方式“简募良材”,并组建了列国第一支特种兵部队: 武卒。 魏国的武卒有多强? 一个词:不可敌! 公元前389年,楚国与秦国发生阴晋之战,楚国以五万武卒,击败五十万秦军! 这才是真正的职业化军人! 朱允炆向往的,便是职业化的军人,纯碎的军人,是可以随时征战,手握武器的军人!而不是军农一体! 可是宋代募兵制的使用,给了后世太大的教训,让募兵制走得颤颤巍巍,小心翼翼。 宋代募兵制,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募兵制,其采取的是“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悉收籍之”。 什么是失职? 就是你的田没了,被地主夺走了,没地了,没关系,宋朝廷养你,来当兵。 什么是犷悍? 就是盗贼与负罪亡命之人,你也别偷偷摸摸,杀人抢劫了,放下屠刀,立地成兵。 如果什么地方发生了灾荒,出现了流民与饥民,也别慌,来,当兵,朝廷养。 宋代嘛,冗兵问题极为严重,除了禁军之外,还有说不清楚多少的厢军,连带着数百万的厢军家属。 宋代统治者的思维很清奇,那就是: 造反的都是有力气的人,那我把有力气的人都弄成兵,给他们饭吃,就没人造反了吧? 朱熹对于宋代的募兵情况,直言是“竭生灵之膏血,以奉军旅之费”,“冗兵浮食,日益猥众”,就差直接骂出来:这都是什么情况,一群混蛋啊。 募兵制的缺点,一在于军费支出大,容易造成财政负担。宋朝每一块钱的财政里面,就要拿出七八毛钱去养兵,如此耗费,会压死人的。 二是募兵制有一个难以破解的两难问题,那就是将与兵的问题。 如果将领长期留在军队,知兵,那过上十几年,朝廷的兵成了私兵,地方割裂便出现了。 如果将领不长期在军队,打仗的时候,朝廷临时委派将领去,那也完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上下离心离德,这样的情况,孙武再世也打不了胜仗啊。 但募兵制的好处也很大,而最大的好处,便是强兵! 只凭着这两个字,便足以让朱允炆下定决心。 卫所制必须废弃,军户世袭制也必须被打破,未来的大明,将会以招募的形式,来彻底改善军队的战斗力问题。 朱允炆虽下定了决心,拿定了主意,却还不是完全推出募兵制的时候,募兵制的入场,需要与卫所制的退场相衔接。 看着忧心忡忡的茹瑺,朱允炆叹息道:“卫所制出现了多少问题,你这个兵部尚书是清楚的。总不能因为卫所制那点田产,就守着卫所制过日子。” 茹瑺心情沉重,面带忧虑地说道:“皇上,募兵制一开,冗兵将至,地方割据,到时候大明便乱了……” 朱允炆笑了笑,道:“茹爱卿,大明可不是那宋朝,大明军兵未来还将裁撤,军兵数量过多,可不是一件好事。宋朝冗兵的问题,大明不要。至于地方割据,那便需要看新军之策了。做好思想教化,告诉每一位军兵,他们的使命是为大明征战,而不是成为某个人的私兵!” “新军之策若无法把控军兵思想,让其一心效忠朝廷与大明,那新军之策,便是失败之策。朕以为,紧抓军士供给、思想、训练、器械,纵有将领统兵二十年,也只能为朕带兵!” 茹瑺舒听闻之后,舒展开眉头,肃然道:“皇上所虑深远,臣万万不能及。然募兵制施行,乃是国之大事,还请皇上多加思量,召五军都督府一同商议,再作决定。” 朱允炆会意地点了点头,说道:“此事,待取士之后再作定夺吧。” 处理好一应公务,朱允炆并没有如往常一样,直接返回坤宁宫,而是去了尚膳监,亲自准备了一碗绿豆汤,做了一份凉拌藕片与一份清炒,也不让双喜等人帮手,亲自提着食盒,便到了钟粹宫。 宁妃昨日中了暑,吃什么总没胃口。 朱允炆进入钟粹宫时,宫女都懵了,估计从未想过皇上会来钟粹宫,一时之间竟忘记了行礼,等朱允炆都进了房间,才想起来下跪。 宁妃听到动静,以为是侍女,便没有起身,躺在床上说道:“那些药就不用煎了,太苦,也没什么效果。” “好啊,连太医的医嘱都不听了?朕看你也太过任性了。” 朱允炆将食盒放在桌上,责怪道。 宁妃听闻声音,吃惊地看着走来的朱允炆,双手支撑着疲弱的身子便想要起来,想要下床行礼。 朱允炆探过手,轻轻托住宁妃纤柔的后背,微微用力,道:“好好坐着,朕给你准备了些许晚膳,多少吃一些。” 宁妃坐稳,脸有些红润地看着朱允炆,道;“臣妾染病在身,恐过给皇上,惊扰圣体,还请皇上……” “暑气可不会传染,怎么,太医开的方子没用?” 朱允炆打断了宁妃,有些担心地问道。 后世医疗那么发达,中暑都可能要人命。 古代更是危险,传闻苏轼苏东坡,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收服台湾的郑成功,都是因中暑而亡。 虽然正史没有记载,但在民间,却记载颇多。 真假且不说,这些人是在烈日酷暑时去世,却是无疑的。 “总感觉没疗效,头有些晕痛。” 宁妃眼神中带着泪光。 朱允炆伸手触摸了下宁妃的眉头,还好,并没有起烧,略一思索,便对一旁的侍女吩咐道:“去准备一碗清水。” 侍女听闻后,连忙去准备。 朱允炆走到食盒旁,拿起了汤匙,对宁妃轻轻说道:“还请宁妃脱衣……” 宁妃慌乱起来,低着头不敢看朱允炆,双手抓着被子,艰难地说道:“臣妾身体不适,恐无法侍奉皇上……” 第一百七十三章 美人刮痧话苏杭(一更) 侍奉? 朱允炆拿着汤匙,看着局促不安,慌张如受困麋鹿的宁妃,往日里清绝的女子,此刻因病竟凭添了几分扶风的柔弱,尤是在羞涩之下,脸色红润,甚至连白皙的脖颈,此时也透着几分红色。 侍女端来了一碗清水,朱允炆吩咐道:“所有人退下。” 宁妃看着朱允炆,眼神中透着几分哀求,眼看着侍女与太监离开,房门关闭,只留下自己与皇上两人,宁妃更有些无助,还有些许说不清楚的渴望。 朱允炆将汤匙放在碗里,坐在床榻上,轻和地说道:“朕还不至趁你生病欺负你,先把上衣脱下,朕给你刮痧去暑。” “刮痧?” 宁妃抬起头看着朱允炆,情绪一瞬间乱了。 说不清楚是因为朱允炆的体贴而感动,还是因为渴望不得而失落,亦或是满腹不解。 朱允炆微微点头,道:“刮痧,还请宁妃脱去上衣。” “何为刮痧?” 宁妃有些不解。 朱允炆解释着刮痧之事。 很多人提起来刮痧,就认为一定在古代很常见,好像街两边都开着推拿、按摩、刮痧场所…… 这其实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解,不能因为刮痧是传统中医经络腧穴疗法的一种,便认为它传统到了两三千年。 事实上,从刮痧的理论来说,确实可以追溯到西汉(也有说秦、战国,尚未定论,主流认识是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所谓的:“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当然,在《内经》里面并没有介绍刮痧,但刮痧的原理,却存在于其中。 唐代时期,出现了苎麻刮治痧病的记载。到宋代,刮痧治疗痧症的记载也并不多。直至元代,刮痧才在民间逐渐发展起来。 明初刮痧还只是一种上不得台面的民间方法,太医院的太医自然是不会用这种法子治病的。 刮痧疗法,主要发展于明中后期,成熟于清代。 宁妃听过朱允炆的解释之后,知是为自己治病,感动之余,不忘问一句:“皇上如何得知此法?” 朱允炆含笑道:“朕也是在书中看到,既然太医的法子没用,那便换朕的法子,宁妃可愿一试?” 宁妃抬手扶了扶眉头,晕痛总是让人难受,只好答应道:“臣妾愿意,只是,还请皇上转过身去。” 朱允炆看着宁妃,微微摇头,道:“你是朕的妃子,这点还需避让吗?” 宁妃脸更红了,两个手抓着薄薄的锦被。 朱允炆哈哈一笑,知她性情清高,便转过身去,道:“好了。” 宁妃见朱允炆虽转过身,却依旧坐在床榻上,不由轻叹了一口气,缓缓解开外衣,露出了里面的白色亵衣。 亵衣之上,是横枝微绽的红梅。 亵衣之下,是玲珑起伏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