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战国赵为帝在线阅读 - 第381章 秦王出兵,白起定计(第一更)

第381章 秦王出兵,白起定计(第一更)

    成都,秦王临时行宫。

    一场只有两人的廷议正在进行。

    秦王坐在大殿之中,语气十分沉稳,听不出什么起伏:“赵国人已经出兵了,这一次的目标是魏国。”

    魏冉就坐在秦王的下首,闻言眉毛轻轻一扬,随后点头:“也是,只要继续扩张的话,不是韩国便是魏国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秦国君臣的心情多少都有些复杂。

    就在几年之前,秦国的扩张目标也正是韩国和魏国,然而如今……

    秦王轻出一口气,道:“想来魏王向寡人求援的使者肯定已经在路上了,穰侯你说大秦应该如何抉择?”

    魏冉想了想,道:“大王觉得楚国会出兵吗?”

    秦王轻笑一声,道:“楚王乃是所谓的盟主,虽然因为惧怕赵国而不敢公然开始会盟,但寡人不信这个盟主对他一点影响都没有,楚国是肯定会出兵的。”

    魏冉道:“楚国和魏国若是联手的话,二十万兵马应该是有的。”

    秦王道:“若是他们愿意倾国之力而出,四十万也不成问题。”

    魏冉道:“但眼下这场大战应该就只有二十万了,如果韩国愿意出兵,那就是三十万。”

    秦王道:“三十万兵马,应该是足以和赵国抗衡了。”

    魏冉道:“以数量而言确实如此,但是大王不要忘了,魏国因为薛公之乱而损失惨重,楚国原本就是半残之躯,韩国虽然夺走了大秦河东但也因此而需要消耗不少力量去维持统治和征服。”

    秦王道:“所以这三个国家联合起来看似强势得足以和赵国一搏,实则外强中干不值一提。”

    魏冉道:“正是如此。臣可以很肯定的说,如果大秦不出兵的话,那么这一次楚韩魏三国必败无疑。”

    秦王微微点头,对魏冉的意见表示赞同。

    秦王道:“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出兵?”

    魏冉想了想,突然笑道:“大王何必如此含蓄?现在的问题应该是到底要向哪里出兵。”

    秦王笑了起来,道:“那么,要向哪里出兵呢?”

    魏冉正色道:“当然是挥师北上,收复关中!”

    在说到这句话的时候,魏冉的语气不由自主的就变得十分的凌厉。

    秦王对此并没有任何的不满,因为魏冉的心情完全就和秦王是一样一样的。

    秦王已经受够了在成都的日子了。

    刚刚过去的冬天之中,虽然成都的气温明显比关中要更加的舒适宜人,但是秦王却住得是一点都不得劲,甚至可以说是难熬。

    即便是当年在燕国之中当质子的那段经历对于秦王来说都没有过去的那个冬天要来得更难。

    他毕竟是一个从头到脚百分之百纯粹的关中人。

    秦王点头道:“是啊,也是时候出兵收复关中了。来人啊,去把白起和蒙骜叫来吧。”

    半个时辰之后,白起和蒙骜先后抵达。

    秦王看着面前的这两名将军,虽然都曾经遭受了失败,但面前这两人如今已经是秦国之中最值得依靠的两名将军了。

    秦王长出了一口气,沉声道:“白起,寡人欲以你为主将,出兵北上收复关中,你可愿意?”

    在突然收到进宫命令之前白起其实就已经有所猜测,但是当真的听到这一幕的时候白起还是十分高兴,原本平静的脸上顿时被喜悦所取代,瞬间深深拜下:“臣多谢大王!”

    一旁的蒙骜也是露出振奋神情,随即也跟着白起一起下拜:“臣虽不才,也愿意为大秦军中一老卒,北上关中!”

    这段时间以来,又岂止是秦王和穰侯两个人心心念念着关中呢?对于每一名真正的老秦人来说,收复关中都是他们心中最强烈的愿望!

    秦王看着蒙骜,片刻之后叹了一口气:“既如此,那你就为副将随白起将军一同出征吧。”

    从秦王心里来说,他肯定是希望蒙骜这个亲信能够驻守成都的,但另外一方面来说,如果这一次的征北大军之中没有秦王的亲信在也一样让人放心不下。

    蒙骜同样喜不自胜,道:“喏!”

    秦王摆了摆手,道:“好了,都起来吧。说一说究竟如何收复关中。”

    首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兵力。

    秦王看向魏冉,问道:“穰侯,寡人现在能够动用多少兵马?”

    魏冉想了想,道:“大秦之中可用之兵卒青壮其实不少,但以大秦如今的国力,十万兵马已经是极限了。”

    现在的秦国和之前的秦国不同,除了巴蜀和汉中之外别的都没了,而这两个地方却都是不折不扣的边陲之地,粮食产量极为有限。

    听到魏冉这个回答,秦王不免有些失望,但马上就收起了失望的表情,沉声道:“既然如此,那就十万好了。白起,你觉得如何?”

    白起沉声道:“请大王放心,臣一定尽心完成任务!”

    秦王道:“那么,你打算从哪一条路北上?”

    想要从汉中重返关中,就只有三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是故道,从汉中平原的最西边出发,经过一个“”字路线之后抵达秦国位于关中平原最西边的旧都雍邑。

    这条路是关中和汉中之间最古老的一条路,当年西周最后一位国君周幽王征讨位于汉中的褒国之时走的就是这条路,也正是在这一次征讨的行动之中周幽王从褒国获得了一名叫做“姒”的女子,才有了后来著名的“烽火戏诸侯”故事。

    这条路的传奇性还不止于此,因为在秦朝一统天下之后,故道的北面又新建了一座小城名为陈仓,于是这条道又被称为“陈仓道”。

    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就是利用这条道路来了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功的从汉中反攻三秦并夺下关中,为刘邦打下了一统的基业。

    第二条是褒斜道。

    这条路也是从汉中平原出发,总的路线形状是一个上扬的“厂”,终点是关中平原中部的郿县。这条路比起故道来说更近同时也更加的宽阔,当年司马错伐巴蜀的时候秦国大军就是走这条路进的关中,所有的军需物资也主要由这条路来运输。

    褒斜道,是三条道路之中的主干线。

    第三条则是子午道。

    这条路的距离最短,就是一个近似于“丿”字型的样子,它的北边终点就是骊山,过了骊山之后就是咸阳城了,秦王当时从咸阳出逃之时走的就是子午道。

    子午道虽然近,但它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条道路是三条道路之中最为险峻、也是最不适合行军的一条路。

    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从汉中六次北伐关中没有一次是走的子午道,就是因为孔明军师深知这条路就是行险,一旦被敌人发现然后堵住,那么不管多少蜀国将士都要葬身在子午道之中。

    想要从汉中北上关中,三选一是必然的事情。

    现在,这个选择题放在了白起的面前。

    秦王原本以为这应该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然而他并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自己话音刚刚落下没有几息时间,白起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回大王,臣打算走故道。”

    秦王楞了一下,道:“为什么是故道?”

    一旁的魏冉和蒙骜也将目光投向白起,这两人分别当过白起的上司和下属,对于白起行险的风格都是比较有了解的,在他们看来子午道才是白起最佳的选择。

    白起十分冷静的说道:“大王应该知道,如今赵国负责镇守关中的是大将军乐毅。”

    秦王点头,道:“乐毅此人善战,寡人是知道的。”

    伴随着赵国这些年的胜利,赵主父和赵王这一对国君父子的能征善战无疑是被人津津乐道的,除去这对父子之外,赵国最有名的大将无疑就是现任大将军乐毅了。

    无论是上郡之战还是灭齐之战,又或者是随后的几次大战之中,乐毅的发挥都是十分亮眼的。

    别的不说,单单是赵王让乐毅镇守关中防备秦国的这个举动,就足以证明赵王对于乐毅的信任。

    白起道:“臣和乐毅也曾经交手过几次,对于乐毅算是有一定的了解。同样的,乐毅对臣想必也是知之甚详。”

    秦王好像明白了什么:“所以,你想要出乎乐毅的意料之外?”

    白起点头道:“正是如此。若是站在乐毅的角度而言,他必定会以为臣会以疑兵出褒斜道,以正兵奇袭子午道。”

    魏冉也明白了过来,接口道:“那为何反过来,以疑兵出子午道,以正兵出褒斜道?”

    白起道:“乐毅此人素来谨慎,所以臣断定他必定会在两处都布置下足够的兵力。”

    蒙骜也忍不住开口道:“乐毅手中有那么多兵马吗?”

    白起道:“乐毅如今手中足有五万赵国士兵,若是在关中再征发一些,他的兵马可以很轻易的达到八万甚至是十万人。这样一支兵马甚至都不需要援军就能够和大秦正面相抗,守住两条道路的出口更是不在话下。”

    白起的话音落下,大殿之中突然陷入了一阵沉默。

    秦国君臣的心情都有些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听到了关中子弟居然会加入赵军和大秦为敌的消息,另外一方面则是白起“乐毅甚至都不需要援军,就能够和大秦正面相抗”这句话。

    过了好一会之后,秦王才道:“如果走故道,那么后勤怎么保障?”

    故道是三条道路之中最为漫长的一条,道路条件比起褒斜道来说也只能算是一般,走这里对后勤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白起道:“一,可以就食于敌。二,进入关中之后或许会有老秦人拨乱反正,那就有希望从关中诸城邑的府库之中获取粮食。三,走故道还可以顺便联系西羌,若是羌人愿意一起出兵,那么大秦就又多了一支援军。”

    魏冉突然开口道:“其实也不止羌人,本侯在更西边的月氏之中也有一些人脉,可以尝试一下去说服月氏,让月氏渡过大河进攻赵国河南地,也能够对赵国形成干扰。”

    秦王大有深意的看了魏冉一眼,点头道:“很好,既然如此,那么就这么办吧!”

    秦王环视一圈,沉声道:“诸位,这一战的意义想必你等都十分清楚,寡人就不必赘述了。大秦……就拜托诸位了!”

    殿中其他众人同时起身行礼,异口同声:“请大王放心,臣等必定尽心竭力,收复关中!”

    在兵败关中南逃汉中,渡过了一个极其难熬的冬天之后,秦国人的反击终于在春天到来之际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