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筚路蓝缕在线阅读 - 第169页

第169页

    进入新华东大平原,访问团的人们立刻就被这里的美景陶醉了,天空蓝的让人心醉,朵朵白云懒散的漂浮在高空,不知名的鸟儿在云中翱翔。远远的一直延伸到天际的大草原平整的没有一丝起伏,翠绿的仿佛整个世界都是翡翠雕刻而成,朵朵鲜花,则象点缀在翡翠大地上的颗颗七彩宝石。成群结队的动物,或者悠闲的漫步进食,或者躲在树荫下乘凉休憩,那一棵棵散落在草原上的树木,虽然稀疏,但每一棵都古老而苍翠。

    伴着一条玉带般的河流行进了几个小时,当蔚蓝的希望湖映入访问团的眼帘时,这趟漫长的旅途终于画上了句号。

    新华东区的人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夹道迎接远来的访问团,锦旗飘扬、锣鼓喧天,热烈的气氛,让访问团充分感受到了同胞们的亲情。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这样的欢迎仪式,新华东区的最高行政领导,新华东区政治部的主席肖林爵竟然没有出现,而新华东区三个下属行政单位中,新太原市的市长李光烈也没有来。迎接访问团的高级行政长官只有新昆明市的市长严恒和新无锡市的市长吴宏宇。当王天翔船长等问起这两人时,吴宏宇显得有点闪烁其词,而严恒则解释说是因为他们两个正好都生病,来不了。

    虽然他们两人的缺席让访问团诧异之余也微微有些不快,但人们也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毕竟生病来不了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访问团被安排下榻在新无锡市,休息了一晚后,连续三天,在新昆明市市长严恒的带领下,访问团详细参观了新华东区的方方面面,不过新无锡市的市长吴宏宇自从欢迎仪式后便再没出现过,而肖林爵和李光烈也始终没有现身。

    新华东平原位于华夏大陆东部,面积十万多平方公里,东西宽约三百公里,南北长接近四百公里,东部濒临海岸,西部则是绵延的山脉。有多条大小不等的河流贯穿平原,而在平原东部中央,距离海岸只有几十公里的希望湖周边,就是太原号、昆明号、无锡号三艘飞船的人们定居的新华东区所在地。

    新华东平原不愧为人们在太空就选定的定居点,这里不但环境优美,而且物产也非常的丰富而全面,不论是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还是其它类型的资源几乎周边都能找到,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和建设,无疑是非常幸福的,这一点,不论是为了寻找急需的资源历尽艰险的翡翠谷,还是受困于资源问题而完全无法发展的吉祥绿洲都是深有体会。

    新华东区的建筑格局不同于翡翠谷清秀隽永的清一色竹楼,更不同于神树村浑然天成的树屋,这里的房屋,更传统,也更接近地球上的风格――青灰色的火山灰空心砖是这里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在新华东平原西北方三四百公里外就有一处死火山群,利用水路,运输很方便。这种空心砖重量轻,结构结实,取材和制造都很容易,算得上是种优良的建筑材料。

    太原、昆明、无锡三个新兴城镇,分别座落在希望湖的北、东和南面,虽然都是主要使用火山灰空心砖来建设,但三地的建筑格局还是大不一样。新太原市非常规整,以一条宽阔的主干道为轴线,所有建筑东西对称排列,房屋式样凝重厚实,显得非常有气势;新昆明市则以一个相当大的广场为中心,建筑近似环行布局;而新无锡市则打破了统一格局,分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的建筑群,每个建筑群的形态都有所不同,非常的新颖,并且建筑物的式样,对比新太原市也纤巧的多。

    三天的参观中,新华东区发达的农业和种类齐全的工业给访问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城镇的周边,一片片的农田长势繁茂,品种也非常多。其中一种一人多高,手臂般粗细的茎干上生长出许多一穗穗类似麦穗似的种子的多年生植物,就是这里人们的主食,那些种子采摘下来加工后,味道和大米很类似。据介绍这里的农业科研人员早就已经开始了农作物的杂交栽培,并且已经小有收获。

    在新华东平原西部的山脉中,各种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新华东区的人们自始至终就没有遇到过类似翡翠谷那种始终被资源所困扰的局面。而也正因为如此,再加上这里三十万人口基数中大量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所以新华东区不论是科技还是工业,都远远超过翡翠谷和神树村。在某些方面,这里甚至已经达到了地球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水平。当然,这样的情况也仅仅只是个别方面而已,虽然人们头脑中有着先进的科技知识,但在总体上,相对于地球上千百年的积累,瀛洲星上的人们还差的很远。

    第四天,此次访问团来新华东区最重要的目的――建立全大陆联合议会的工作终于开始了。一大早,在位于新太原市的新华东区区政治部大厦的主会议室内,来自翡翠谷、神树村、吉祥绿洲、如意城、再加上新华东区的太原、昆明、无锡三个市,人类在瀛洲星华夏大陆所有六艘飞船五处聚居地的主要领导全部到场,而新华东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肖林爵和新太原市的市长李光烈也终于出现了,不过看他们两个的情况,似乎实在不象刚生过病的样子。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原本人们以为可以很轻松很容易就能达成的联合议会协议,在一开始,就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第十二章 新华东区见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