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六零年代曲成圆[重生]在线阅读 - 第4页

第4页

    反正她知道未来几十年的历史走向,又绑定了个暂时没发现有什么用的数据系统,盘算着只要自己不放弃,将来肯定有机会飞升,离开这个不毛之地。

    十辆墨绿色的嘎斯牌卡车齐齐停在火车站门口,等欢迎仪式结束,载着两百位从全国各地聚集而来的知青,朝着塔里木盆地深处浩浩荡荡开了出去。

    嘎斯牌卡车是从苏联进口的中型卡车,知青们围坐在仅用帆布遮盖的露天车斗里,不少人还沉浸在刚才市民热情欢迎的氛围里,吹起了随身携带的口琴,其余人则尽情高歌:“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③。”

    卡车飞驰在路上,耳边传来茫茫戈壁的呜呜风声,入眼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雅丹地貌,曲成圆暗暗感慨时光似白驹过隙,人生如梦,自己不过是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成圆,你还好吗?”郭二妞以为她晕车,关切地问道,这几天日夜相对,两个姑娘互相熟稔起来。

    曲成圆挤出一丝微笑,却意外对上一双黑曜石般的双眸,坐在她对面是一个面容清隽的男人,身材颀长,脊背直挺,浑身散发出一股超然脱俗的气质。

    对上男人凛冽的目光,曲成圆恍了下神,她忽地忆起前几天那个不屑的眼神,碍着介绍人是自家哥哥,她朝着男人颔首示意。

    柏宣却很快转移开视线,仿佛没有看到她,然而脸上就差挂着一行“我是故意没看到你”的弹幕。

    一场无声的对视转瞬即逝,曲成圆的礼貌扑了个空,诶?这男人这么傲娇?

    也罢!不关她的事。姑娘轻咬下唇,潇洒地甩头继续看车外风景。

    *** ***

    又乘坐了六天卡车,终于达到了天山的南麓阿克苏地区的农二师红星三场一连。

    从铁路到公路,前后近十天的长途跋涉,起初还能在车里放声歌唱的年轻人,经过坑坑洼洼的山路一路颠簸,个个像霜打茄子似的蔫了。

    没有听到热烈欢迎,抬眼见迎接他们只有白茫茫雪花状的盐碱滩、遍地卵石和远处金黄色的胡杨林。

    全场陷入静寂,知青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要不要下车。

    郭二妞轻拽曲成圆的衣袖,小声附耳,“我们还要坐车吗?”

    曲成圆看向不远处几堆分散的土包,心中登时了然,“不走了,我们就住在这里。”

    “啊?”郭二妞傻眼,环顾四周,眼力所及之处不见一栋房子,“那咱们住哪儿啊?”

    其他人同样无声纳闷,只见一位裹着红色头巾的维族妇女从土堆底下慢慢走出来,笑吟吟看着知青们。

    郭二妞吓了一跳,转身攥紧曲成圆的手,“鬼啊!”

    那土堆隆起的地方,乍看就像长着杂草的坟墓。

    有胆大的知青像发现新大陆般,跳下卡车,跑了过去,“同志们,房子原来在地底下!”

    妇女见他踩在地窝子的顶棚上,急得忙挥手,“哎哟,快走开,小心把房顶踩塌了。”

    王指导员拍了拍手,指挥大家下车,“大家请注意,带齐自己的行李,这里就是未来的丰收农场。”

    知青们意外哑然,这处贫瘠之地就是王指导员给他们铺垫了一路的目的地?歌里唱的边疆处处赛江南呢?怎么实地看起来货不对版?

    “同志们,接下来我们即将在这里白手起家,创造奇迹!”

    王指导员不愧是班长出身,在众人质疑“卖家秀”的时候,适时喊出激励口号。

    曲成圆倒是很镇定,她上辈子给一部援疆的史剧跑过龙套,曾经了解过这个年代的历史。

    这种挖在地底的土坑在当地被称为“地窝子”,通常以连队为基本单位统一规划,是建设兵团在沙漠化地区因地制宜搭建的简易住所。

    坑高约三米深,用红柳枝编织起来做遮顶,撒上一层麦草和碎土,留一扇窗通风透光即可。

    地窝子入口朝南,大门连着一道供进出的斜坡,没有门板,只有麻袋做的门帘。

    曲成圆和郭二妞走进分配好的女生宿舍,里面比她想象中宽敞,约十五平米大小,两边是用红柳条和树桩搭成的通铺,房顶有一小扇天窗。每边各住三人,一个地窝子里能住下六人。

    这环境,能见到阳光和月亮,比她当年北漂时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好多了。

    *** ***

    简单收拾好行李,曲成圆和郭二妞前往食堂。所谓食堂,就是一个面积稍大一些的地窝子。

    她们这批知青有五十人留在丰收农场开荒,其余知青安排去到附近较大规模的红星农场,距离丰收农场5公里远。

    今天的欢迎晚餐很丰盛,红星农场特别调派了当地大厨过来掌勺,甚至还有烤羊肉和难得一见的新鲜青菜。

    曲成圆在卡车里已经啃了一周的冷馕,见到有荤食,感动得给丰收农场打出了第一个五星好评。

    王指导员率先发话,“各位同志,从今天起,我们就是兄弟姐妹,丰收农场就是我们的家。”

    他扬起手臂,“主/席说过,任何青年人来到戈壁滩,都得先过三关:思想关、生活关、劳动关。咱们来到这人烟稀少的荒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的大自然做斗争。”

    这群知青们平均年龄不过十七八岁,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对未来唯有无限热情。听了指导员发话,初来乍到的失望被冲淡,纷纷鼓掌,表示自己做好了征服一切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