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页
书迷正在阅读:我的董事长老婆、[红楼]大观园来了个小厨娘、秦少,早安、[综]排行榜第二的异能、[综英美]哥谭X王的见异思迁、[综]这日子没法过了、心理侧写师、[封神]我给孔宣找后爹、妙手狂医:征服冰山女神、[综]人生导师
“已经在办了。今天正好是‘债券’发售的头一天,干脆咱们去看看去。” 负责发行“债券”的金融办就在山脚下,与日常的桃源集是一个地方。今儿不是赶集的日子,但是金融办的摊位门前就和赶集时候一样热闹。 贾放与水宪赶过去,正好听见金融办的老涂在扯着嗓子大声说:“对,您理解的没错!这就是您借钱给桃源寨修铁路,修完铁路之后,用这铁路挣来的钱还您的本金和利息。” 人群中登时有人大声问:“那谁能保证我一定能收回这些钱呢?” 老涂大声回答:“由桃源寨的财政作保。” 这声回答斩钉截铁,顿时把所有的疑虑都堵了回去。桃源寨的赚钱能力,连同贾三爷那点石成金的本事,谁不相信?谁敢怀疑? “给我来二两银子的债券!”顿时有人嚷了一声。 围在金融办门口的大伙儿便一起哄笑出声。老涂只能苦着脸再次解释:“老乡,这次发的债券是五两一张的记名债券,三年期,年利八分。” 贾放在心里算,百分之八的年利率,不少了。当然这可比不上京里那些放印子钱的,那些月利百分之八的都有。 但在南方桃源寨这种地方,民风淳朴至极。乡民们经常借给邻人钱财,一分利都不收。此外,贾放发放给乡民们的创业贷款,建房贷款之类,通常也是三到四分利。 金融办这八分利,一来是要确保这首次“债券发放”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二来则是确实对那铁路的盈利能力有信心,晓得三年之内真的能赚回这么多钱来。 果然,一听见这话,桃源寨的乡民们激动了:“我要五两!”“我来上十两!” 看来大家都很明白,所谓五两一张,就是买这些债券,必须是五两的倍数。 一直和老涂搭档的老金这时慢悠悠地抱着一大叠债券出来,对大伙儿说:“各位,你们先排个队,这债券是记名的,谁买了我都会登记下来。所以万一这凭证丢了也没事……” 他一边说,那队伍已经瞬间排出二里地去。 一旁水宪看到了,便冲贾放一笑,摇摇头,看意思是说:原来还担心你的债券发不出去,打算替你兜底的。看来现在是用不着了。 作者有话要说:随便说两句: 牙刷和牙粉在中国,确实很早就有了,宋辽都曾出土过相应文物,与今天的牙刷没有什么差别。牙膏其实也是有的,但是牙膏容易失水,不耐保存,所以一般都是自家制新鲜的。 明清时期,刷牙应当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一种常见且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牙刷与牙膏,可能应该从“穿越神器”这个类别中被扣除才对? 第213章 论起购买铁路债券,武元县的百姓要比桃源寨的乡民积极得多。四千张记名债券在两个时辰之内被认购一空, 这让贾放对南方民间的财富水平又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须知这还是在武元县前年曾遭山匪洗劫, 元气大伤的情况下。看样子这两年武元恢复得不错,百姓手里都攒下了点钱, 却只能压箱底。 五两一张的债券,算不得什么大钱, 再加上有桃源寨作保, 百姓们也都乐意尝试一下。 这铁路债券的火爆,也出乎武元县县令袁化的意料。他原本也以为自己需要出面,帮助贾放站台吆喝的。 谁知还没等他出面,外头的记名债券就说是卖光了。连他答应自家妻妾的份儿都没有抢到, 害他回去之后受妻妾埋怨。袁化却也只能板起一张脸,说起诸如“不能与百姓争利”的大义。 但袁化也同时得到了上司贾放的赞扬——武元县的人口登记工作做得不错,在记名债券的发放工作中, 验证了武元县人口和户籍信息的准确性。贾放就此给予袁化充分的肯定, 让这位县尊大人暗自得意了很久,觉得自己定然是萧何之类的人物, 于具体事务上手,将来必是一代名臣能吏。 很快两地共六千张记名债券,所有实缴资金一共三万两,全部到了金融办的保险柜里。 这次发债, 还有一桩好处,便是增加了金融办保险柜里的保证金金额。毕竟买债券时都是出的真金白银,少有人抱着一大叠小面额流通券去的。武元县的居民尤其是这样。 如今金融办的保险柜也升级换代了, 寻了一个小型的安全洞,做了一个整体式嵌入山壁的大型保险柜。柜门处加了三道转盘式保险,密码由老涂和老金两个人分别知晓,柜中的保险金基本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贾放还和他们金融办的人开过玩笑,说往后许是这一整个安全洞都要拨给他们用来做金库呢。 但玩笑归玩笑,贾放也嘱咐了这次债券发行背后的资金出入一定要透明。他打算把修建“桃源——武元”铁路的每一笔开支都进行公示。只有这样,才能让购买了他债券的百姓们安心,晓得自己的钱没有被胡乱花用。 贾放为正在修建的“桃源——武元”铁路,规划了双向轨道和隔离带。 双向轨道避免了换轨的麻烦,能够节约不少时间。隔离带则是为了防止闲杂人等进入轨道。毕竟以后这轨道上行驶的不再是马车,即便机车头能够制动,也会比马车缓慢很多。闲人进入轨道区域,容易发生事故。 桃源寨的工人们渐渐将所有临时木轨全部起出,取而代之的是小园工业园出产的钢轨。钢轨被巨大的螺栓固定在枕木上,而这螺栓也是小园用最新式的车床车出来的产品,螺纹细密而匀净,连积年的老铁匠也看不出这到底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