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红楼]基建高手在红楼在线阅读 - 第91页

第91页

    四皇子一下子被贾放搞懵了,想了半天,觉得贾放说得有些道理,但又好像哪里不对无法辩驳,最后终于感叹道:“荣府子弟,果然渊博。子放……这些高论,究,究竟是从何处得来的?”

    “不过是些前人的笔记和杂书。”贾放已经习惯了这种解释。但仔细回想,大气压强——写着这些内容的名称好像叫做《初中物理》。

    “杂书?敢问……此此此书何名?”四皇子是贾放遇到的第一个,刨根究底,追问他究竟看了什么书的人。

    贾放:“是一本孤本,看过之后便再找不见了,但我时时回想,觉得颇有道理。那本孤本名叫……名叫《万物之理》。”

    “《万物之理》?”四皇子一下子扬起头,突然说,“本王好像依稀听说过这一本。”

    贾放:……?

    “若是……若是子放能再寻到这一本,本王定当借借借来一观!”

    好在四皇子问了这一句之后,就再也不多问贾放了。

    两人一路并行,四皇子便问贾放觉得这东路流民营如何。

    “本王也知,比之西路……多,多有不及。但,但本王心里,心里急,面上又不敢,不敢露……”

    贾放深吸一口气,说实在的,他之前见过太多因为管理不善而一片混乱的工地建设案例了,多数都是因为缺乏项目管理岗,或者是管理岗人员缺乏经验所致。

    于是他先夸赞了一下东路流民营已经达成的一些目标,然后又分析了东路与西路相比情况糟糕的客观原因,最后建议四皇子设立一个专门的项目管理岗,将流民营的各项事务具体分派到人,然后由专人负责督查进度,汇总问题,统一上报,并给出解决方案。

    贾放在四皇子面前还是比较敢说话的,一来他在另外一个世界工作的时候有个助理也略有些口吃,说起话来和四皇子一模一样,他感到非常习惯;二来,四皇子看着是个肯做实事的人,肯脱了鞋袜亲自在流民营里巡视,分派任务,因而也不像是个注重表面礼节的人。

    但贾放还是斟酌了片刻,对四皇子说:“四殿下,小人有句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四皇子:“吐!”

    贾放:好嘞,瞧这爽快的。

    “四殿下身担大任,理应总览全局,忌太过着眼于细枝末节,就如殿下今日这样,于流民营一地指挥众人挖掘水渠,好固然好,但若这样的时间花得太多了,恐怕也……”

    贾放这话说得挺直接,如果他不觉得四皇子人还行的话,他是绝对不会说出这种话的。

    果然如贾放的判断,四皇子一点儿也不在意,点了点头之后叹了一口气,说:“不做……不做实事,看不见下情啊!”

    这倒是真心实意的感慨。天潢贵胄,年纪又不大,如果真的成天坐在衙门中,保不齐就真的被底下人隐瞒了哪里。因此贾放对这个不比自己大多少的年轻人充满了敬佩。

    “再,再说……本王立志要做个实干能臣,为今上分忧,少不得,要将这些事一件一件地学起……”

    “实在是不想……做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他突然感叹道。

    “不过,不过你说得也对……本能太着眼细节,而失了全局……捡,捡了西瓜,丢丢丢了芝麻!”

    四皇子还算通顺地说完,转脸盯着贾放,两人相视一笑。贾放登时生出一些“一见如故”的感觉,好像他早就与四皇子认识了似的。

    两人就这么结伴回到县城中,贾代善则正好骑马从另一县的流民营那头赶过来,见到四皇子纳头便拜,然后才顾得上贾放:“放儿,来啦!来,正好有个人想要见你。”

    一行人来到县衙,有个小小的身影看见了贾放,登时冲了出来,在贾放面前拜倒,口称“恩公”。

    贾放一瞅这孩子:“咦,竟然是你。”

    这个孩子,正是当初他和林如海在京城中救下的那个“卖身葬母”的男孩。当日林如海和他救下了这对母子之后,指引他们向西,去了西路流民营,希望这对母子能有个安身立命之所。这时他看见只有这男孩一个,登时大惊失色,问:“怎么只有你一个人,你娘呢?”

    莫不是又出了什么意外?

    那男孩登时一咧嘴,露出既开心又辛酸的笑容,说:“托恩公的福,我娘嫁啦!”

    第49章

    当日贾放与林如海在京中帮助了那一对母子, 给了他们一些钱和干粮,指引他们离开京城,前往西路的流民营。

    事后贾放想起来也觉得有点害怕:一百多里路, 这头只有母子两个,一个不小心就会遭遇不测。

    谁知这孩子还真的将母亲送到了德安县城, 不仅如此, 他抵达德安县城的时候, 带着九十几个身体孱弱的流民, 大家结伴一起来到城下。这九十多个人, 抵达德安县城之后全都保住了性命。

    而四皇子与贾代善听说这孩子是从东路南下的流民, 又是从京城一路赶来的, 便将他叫去,详细询问了京畿的情形,一问便问出来, 竟然是贾放救下, 让他们到德安县城来“寻一条生路”的。

    谁知男孩的母亲很快被德安县的一个富绅鳏夫相中了, 想要讨去做填房。这孩子的母亲本就是在官员家中做过针线妇,识得礼数,也认得几个字,很讨那富绅的喜欢,将人先接了过去,打算只等妇人出了热孝就立即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