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朕怀孕了,谁干的在线阅读 - 第134页

第134页

    “都听到了?”

    谢瑜不答,眉目凝重,“臣能做什么?”

    他说过要保护她的,然而灾厄突然降临,他却不知道自己能为她做什么。头一次,他如此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是如此渺小。

    元霄抬手,用指腹轻轻抚平少年皱起的眉头,“这是小事,只要洗脱摄政王的嫌疑就好,朕能处理,阿瑜放心。”

    目送小皇帝进入两仪殿,谢瑜心里百转千愁,他忽然明白小皇帝是心思了,她想护所有人,然而这是弑君大罪,证据确凿,她要怎么去翻盘?

    谢瑜心不在焉地去了宫学,现在他能为她做的,好像也只有管好宫学了。谢瑜看着场外练习骑射的宫学学子,脑中忽然一动。

    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但如果把这些人培养起来,那又会如何?

    谢瑜忽然看到了自己面前的路。

    那头,元霄步入两仪殿,就听见朝堂之上已经闹得不可开交。

    三派势力,师荼为首的倒皇派,王文启为首的保皇派,张家为首的阴谋派,还搅了一堆浑水摸鱼的墙头草,吵得简直不要太热闹。

    就在这时,常桂一声唱喏,“皇上、皇太后驾到。”朝堂顿时安静如鸡。

    众人纷纷跪地叩首,除了被免行大礼的王文启和师荼。

    师荼看上面水润润,亮晶晶的小皇帝,像接受了什么滋润,顿感碍眼,视线干脆撇开去,就看到冯彧饱含深情的眼神一闪而逝。

    这朝,没法上了!

    等冯彧行完跪拜之礼起来时,感觉摄政王背脊比往常更加板挺,有一种谁都莫挨劳资的气场。

    张太后垂帘在后,元霄站在殿前,也不坐,反而扫视了众人一眼。

    “诸位大臣乃人中龙凤,国之栋梁,竟为了个刺客争得面红耳赤?是不是有失风度?”

    视线落在师荼身上,今儿个这位的脸好黑!

    她在里面听了有一回儿,就没听见师荼说一句话,相反,刚才进来时,还看到他有些不耐烦,像是想将那些聒噪之人拖出去砍了的架势。

    其实师荼跟谢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毁誉由人,是非在心,他谤任他谤,清风拂两旁。这种态度在现实中简直算得上是狂傲,这大概也是他们一生都在与天争与人斗的缘故之一。

    以前元霄看原著就在想,若是师荼和谢瑶两个人不要那么固执,退上一步,向这个世道妥协一下,师荼不要坚持只娶谢瑶,满足一下那些想要在皇帝身边安插势力的大臣的需求,娶些勋贵的女儿,靠姻亲裙带关系,江山一定会坐得更稳当,张家一定会更好对付,跟突厥干架说不定都不用亲自上场,等把自己的势力壮大到一定程度,谁还能阻止得了他娶谢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挫折悲剧了。

    可是,就是因为他们固执,才让感情看起来更加纯粹美好,不为世俗浸染,这才是读者喜欢他们的原因,不是么?

    “摄政王,你说说吧。”

    师荼拱手,坦言:“臣没做过。”

    元霄:多解释一句会死么?会吗?啊?

    元霄觉得,气儿有点不顺。视线扫到那名被押解在地的刺客,“你说你是玄风军中人,有何证据?”

    “小人用的弓箭匕首都有玄风军标记,难道不算证据?”

    “当然不算!任何人都可以伪造兵器……”

    “玄风军的兵器可不是随便可以伪造的,”谁知这刺客还不乐意了,很笃定地说道,“因为它用的铁跟一般的不一样!”

    元霄心里咯噔一响,看向师荼,师荼面无表情,于是她只得去看冯彧,冯彧冲她点了点头。

    卧槽!

    对方这是抓准了这一点,要来栽赃陷害啊,看来也是蓄谋已久。

    所以,当时师荼若把三个人都杀了,把兵器全部收了,是不是就没这回事了?

    “兵器库的确丢了三把弓箭三柄匕首,还有箭矢一百零八支。”桓煊回禀。

    “哪有偷兵器就偷这一点的?”垂帘后面,张太后发话了,“依哀家看,这名刺客身份应该就是玄风军士,只不过受谁指使还待商榷罢了。”

    “小人的确是受摄政王指使,望陛下、太后为小人做主!”

    “胡说八道,我们玄风军才没你这种败类呢!”桓煊毛都气炸了,玄风军是他的骄傲,容不得任何人抹黑诋毁!

    “桓侍郎莫急。要证明他的身份其实很简单,朕看供述上说,你在玄风军前锋营里的,隶属桓煊管制,可直接授命于摄政王。那你们前锋营住哪里你该知道吧?带我们现场查验一翻便一清二楚了。”

    刺客傻了眼,“刺杀失败,我的痕迹肯定都被抹除了,去有何用?”

    “只要你在那里住过,就一定有别人抹不除的痕迹。秦将军,让他带路!”

    冯彧看看小皇帝,又看师荼,对方敢把身份具体到前锋营而不是杜撰个师荼的秘密杀手什么的,分明就是有心要栽赃玄风军。

    既然是有备而来,难保没留后手。师荼不会想不到这点,但他竟然一个字不说,反而是垂帘后面那位启口了。

    “哀家也觉得有必要搜一下,万一搜出什么关键性证据,说不定就能洗脱摄政王的嫌疑。你们说是不是?”

    张太后就说了两句话,看似立场公正得很,但她越是这般,便表示越是有备而来。

    既然皇帝和太后都这么说了,群臣还有什么理由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