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让开,丞相是朕的在线阅读 - 第242页

第242页

    叔青司以为她会自己提起,毕竟潘若烟是她的门生,潘若烟提起的这个策论,以柳斐然的身份去推行,名正言顺。

    但柳斐然思虑的这一些,也确实是她当前的问题。可是,这也掩盖不住她的理智和广阔的胸襟。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她能舍得放手,实在是太过惊人。

    然而叔青司其实还是高估了柳斐然,柳斐然虽然隐隐有些担忧,但是也没有想到要自己放弃推行这一件事。是郭唯在知道这一件事之后,和她详谈过一次,柳斐然才彻底醒悟了过来,然后她就登门拜访了。

    叔青司呼出一口气,心情复杂至极,他一边觉得自己被利用了,可是另一边面对这样的利用,他又心甘情愿。说到底,柳斐然是为国家也好,为她自己也好,但她做出来的事情,都是叔青司做不到的。

    叔青司曾不明白为何当初秦丞相一心栽培柳斐然成为未来的丞相,而不愿意选用自己,现在再回头看,都明白了。

    叔青司不是没有忠君爱国的想法,也不是没有手段,可是他的胸怀还不够广,他没有办法像柳斐然做到这一个地步。与朝臣为敌,放弃到了嘴边的利益。

    他不如她,他再一次感知到了这个事实。

    但是这样的机会,叔青司不可能不动心,“不知柳大人是怎么想的?”

    叔青司说出这样的话来,也便是应允了。这一件事本就对整个国家,无论是哪个阶级都是有利的,只要他们坚定,那么总能推行开来。

    但是这需要时间,需要沉淀。

    柳斐然心中早就有了想法,此时缓缓道来,“银票订制由朝廷统一发配,以实际流通的金银数额订制银票数量,一开始,可以以朝廷官员入手,从祁城入手,再逐一地推行出去”

    这个货币制度实在是太庞大了,它不像是科举那般对应的是某一部分人,它是照应着全国。它关乎国家最基本的命脉,若是一个不慎,恐怕整个国家都会崩塌。

    叔青司感受到了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在发沉。

    柳斐然也知这实在是太需要慎重了,故而说得很慢很慢,从白日说到了黑夜,热茶不知换过多少盏,也不过是探讨到了一部分。

    两人都面容疲惫,精神却还算饱满,时间渐晚,柳斐然吐出一口浊气,说道:“叔大人,这并不是你我之间的事情,还请叔大人整理好,上奏皇上,再与众臣商议。”

    叔青司自然清楚,点头应允。

    柳斐然告辞,临走前她脚步一顿,回过头来说道:“货币推行乃是潘大人提出来的,叔大人不妨问一下潘大人的意见。”

    叔青司明白,柳斐然这是提出她的要求来了。

    但是这个要求相对而言,显得无关紧要。照看潘若烟,和他钻研货币推行一事并无冲突,甚至可以说,潘若烟很有可能能够帮得到自己。

    推一把一个新人,自己却得到了这么一个大饼,完全值得。

    所以叔青司客气地说道:“柳大人放心,本官不会忘记潘大人的。柳大人,请。”

    柳斐然微笑颔首,“叔大人请留步。”

    第134章

    果不其然,叔青司还是以货币改革一事提出了提案。不过因为早有潘若烟提出在先,柳斐然欣赏在后,故而这个提案出现,反而众人吃惊的是并非柳斐然提出来的,而是叔青司。

    两个人之间不知道达成了什么协议,大家不知道,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个改革的推行。

    底下虽有大臣不赞同,认为货币一事过于重要,只是薄薄的一张纸,想要代替所有金银的作用,难以让人信服。但这一件事是叔青司负责的,为了让自己名留青史,叔青司自然是尽心尽力,不容有失。

    反观柳斐然,只需要从中协助,倒是没有之前科举时候那么的忙碌了。她偶尔还有闲暇时光教导初玉尘,与秦玄珂小聚,母亲也依旧给她介绍男子,虽总是不能成,可这样的日子显得格外的舒适。

    货币推行光凭朝廷做不下来,叔青司干脆来了一场商人之间的对话,从中选了两家实力洪厚的商家作为皇商,然后一起参与到了货币改革之中。

    以本就是商人的资本,联合朝廷的实力,有两家皇商的支持,货币推行既不会是空头白话,又足以让百姓们信任,可行性一下子变大了起来。

    新型银票的研究在半年后终于成型,先在祁城里推行了开来,再以皇商的影响力和朝廷的公信力一起往外推。这一个推行实在不易,用了足足三年时间,才在全国形成了普遍的更替。

    前期的筹备,加上三年的推广时间,货币改革将近用了四年的时间。这四年时间里,又一次的科举举行了,人才呈喷薄式出现,比第一年的科举,这一次的科举显然是那些曾在观望的人都参与了。再加上上一年中了秀才、举人却止步不前的人,可见得人才拥挤,成为了一种盛景。

    这四年时间里发生了不少的变化,游民的内战在前两年结束了,由于璟国的开市,导致花柔基合并的计划失败,但他的兵力依旧是最强壮的,与其余部落形成了分庭对抗。其余三个部落联手,才能抵得过花柔基一个部落。

    而璟国科举制度的推行,让朝廷的人才大肆增多,为了让他们更快融入官场之中,熟悉各方面的东西。辅政大臣经议论决定,开设了国子监,让考中了的广大学子外派之前,先在国子监学习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