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玉玺记在线阅读 - 第166节

第166节

    能在慈恩会担个监察职位的,都是帝都一等一的女眷。蓝太后凤阳长公主都看李玉华不错,便是因为李玉华能在慈恩会站住脚,她还能张罗着大家伙做些事。这就很不容易,何况李玉华是真的用心做事,也有些闲言碎语说她邀名儿、爱显摆什么的,只是私下絮叨,没人敢说到明面儿上来。

    如今长辈们退居二线,太子妃家的小皇孙昨儿个咳嗽了两声,太子妃一向拿儿子做命根子,非但宣了太医,从昨儿开始就自己不错眼的看着儿子,这慈恩会的事,她就请了个假。

    二皇子妃性情柔顺,一向不争这个,如今城外流民的事,也是李玉华第一个告诉蓝太后的,故而这会就是李玉华在自己家里主持。

    蓝国公府的大少奶奶说,“现在城里粮价飞涨,每石米就要八百钱,涨了两三倍,娘娘,咱们这银子,虽是买粗粮,怕是不能按往日价算。”

    唐大奶奶也有此担忧,李玉华道,“这只管放心,朱家世代做粮草生意,咱们一直是在他们那里买米买粮,他们的价钱一向公道,我打发人问过朱阅,她家的粮食是自湖广运来的。湖广粮价浮动不大,还是以前的价格。”

    云章郡主道,“咱们东穆地方大,其实哪年都有受灾的地方,以往倒没见粮食这样疯涨。”

    二皇子妃点了点头,她们都是主持内闱的女眷,对米价粮价要比男人更敏感。

    第一次参加会议的嘉悦公主有些不解,“三嫂,既然朱家的粮食便宜,大家伙为什么不去她家买粮呢。”

    李玉华道,“他家是做大宗粮草生意,并不零散卖。帝都粮食突然涨价,朱家的存粮也被上门求购的粮商扫荡一空。其实,哪里就真缺粮了,无非就是有人放出风声,令百姓惴惴不安,再加上商家屯粮的多,卖粮的少,这样下去,粮食还要涨。”

    嘉悦公主有些明白,“想来这也算囤积居奇了。”又问,“这样的事,朝廷不管么?”

    “积年的大粮商一般不会这么干,就像朱家,他们经验丰富,知道这事长久不了,也招朝廷反感。银钱的事该户部管,户部出手也就三两天的事。别忘了,有常平仓呢。”李玉华是穆安之给补的课,自来帝都发现自己学问不够用,李玉华每晚都跟着穆安之念书。穆安之以前也没当过先生,他是自己少时学什么就教李玉华什么。

    虽说穆安之给唐学士灌输了不少仁义礼智信,可皇子该学的,也没有不教。穆安之挑捡着实用的,从官制一直讲到民生,从历史一直说到当今,有许多学问,穆安之讲着讲着都能发现自己不足,或是查资料或是请教旁人,再继续给李玉华讲。

    所以,李玉华随口便说了常平仓。

    常平仓的粮食就是用来平抑粮价的。

    说过买粮买药施粥舍药的事,楚夫人就先走了,她是楚世子夫人的儿媳妇,年纪与凤阳长公主相仿,按理也该把慈恩会的事交给自己儿媳的,奈何儿子迷恋一位歌姬,坚决不染二色,楚夫人气的不行,宁可儿子打光棍也不能让歌姬进门。每次慈恩会聚会,看着满屋大姑娘小媳妇,一个个的都是清白好姑娘,楚夫人就既羡慕又伤心,再加上她上些年纪,也不是同龄人,便不多留。

    李玉华留其他人用过午膳,大家方告辞。

    蓝国公府的大少奶奶欲言又止,最终什么都没说。二皇子妃住的近,走的最晚,她与蓝大奶奶是正经姑嫂,李玉华就说,“瞧着大少奶奶,像是有什么事。”

    二皇子妃道,“她是有事,只是不好意思开口。”

    “看来是真有事。”李玉华好奇,二皇子妃也知道。

    二皇子妃抱着闺女,喂闺女吃羊乳蒸面,一边跟李玉华道,“我跟你一提,你也只当不知道,更不必为这个烦恼。”

    “你只管说。”李玉华愈发发奇。

    “我家三叔,前年三婶因病去了,家里一直操持着给他续弦,他总不乐意。不知怎么见着朱姑娘就乐意了,大嫂怕是想跟你打听朱姑娘的事。”二皇子妃给闺女擦擦脸上沾到的蛋渣。

    “朱阅?”

    二皇子妃点点头,李玉华问,“你三叔得年纪不小了吧?”

    “今年三十二,家里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是我前头三婶生的。”二皇子妃悄悄跟李玉华说,“我听说好几家宗室都在打听朱姑娘。”

    李玉华道,“这个我倒是知道。也有人打听到我跟前,还有更叫人没法说的,有个宗室侯爵夫人还想给她家侯爷纳小,真不知这些人怎么想的。”

    “可不是么。虽说朱家是商户,一则是皇商,二则朱姑娘的小叔会试名次很不错,倘殿试有运,一朝金榜题名,朱家可就不是商户门第了。”二皇子妃道,“朱姑娘现在出了孝,赶上这时运,能说门不错的亲事。”

    李玉华端过一边儿的温水喂小囡囡喝一口,“你家三叔不好?”

    “我家门第还成,要说我三叔,也不是配不上朱姑娘。可朱姑娘这人,很有些心高气傲,不愿意做续弦。”二皇子妃道,“家里谴媒人去了好几回,朱姑娘说她有心上人了。”

    “可你家嫂子是侄媳妇啊,叔叔的亲事,难道还要她帮忙?”这也不对呀。

    “咱们私下说,我三叔是祖母的老生子,自小嘴甜,祖母也偏疼他。我家要有什么稀奇事,多是因着他。”二皇子妃无奈叹口气,虽说家丑不可外扬,可家里有个奇葩人,真是一家子不得安宁。

    朱阅出身寻常,倘人家愿意,这亲事也还做得。偏人家不愿,何必强求。

    送走二皇子妃后,李玉华看了回账本,把安排的人手誊写在册子上,召来素雪交待下去。穆安之道,“现在慈恩会这么正式了?”李玉华合拢帐本,“先前也是一样的规矩,只是有内务司插手,才搞的一团乱。自上次的案子后,我跟皇祖母商量了,自此不叫内务司管慈恩会的事,就是全权都是我们几个管,非但成本能省不少,做的事也很实在。”

    李玉华问穆安之,“现在流民统计出来没有?”

    “御史台去摸底了,统计应该是户部的差使。应该是在进行中,一时间怕没有这么快。现在刚开春,这些流民安置也是个问题。”穆安之说。

    “那明天我到户部去问问。”

    “问什么?”

    “我昨儿出城瞧了瞧,几间寺庙经天祈寺为首,庵堂则是静心庵为首,道观以清风观为首,有的在施粥有的在舍药。再加上慈恩会,还有帝都府也要有赈济的,其实赈济的地方不少。与其大家乱哄哄的行善,不如分割开来。要是户部统计清楚了,比如说我们慈恩会每天可管一百个流民的吃食,这样大家分一分,每天多少米下锅,所管流民的情况也能清楚。既有助于赈济,也有助官府管辖。”李玉华道。

    “这倒是个好法子,只是裴相可恶,我再不跟他来往的。”户部是裴相亲管,前些天穆安之刚讥嘲了裴相几句。

    李玉华道,“我听木香姐说,裴相为人不错,就是他家女眷势利眼。”

    “那是木香姐叫老狐狸糊弄住了。裴家老太太、太太都不错,小时候我还去他家吃过饭,可慈祥了。”穆安之说。

    李玉华不跟穆安之争这个,“反正是为了做事,要不是为了公事,难道我会去户部?我已经跟几家寺庙庵堂道观都商量过了,还是要户部牵个头,不然我们接下来的事不好做,这样朝廷面子上也好看,一举双得。”

    李玉华做事劲头挺足,她先打发人派了个帖子到户部,说明天希望能跟代表慈恩会跟户部商量赈济城外流民之事,让户部安排个管事的人。

    户部一看是三皇子妃的帖子,当下就有些懵,以为是三皇子府的人是送错了地方,这该是送给哪家太太奶奶的吧。不过,户部也不敢怠慢,三皇子妃,超品,论品阶,比裴相还高。帖子直接送到三皇子妃的生父――户部侍郎许箴许侍郎那里。

    裴相一看到三皇子妃的帖子,问,“这该是给许侍郎你的吧。”

    许箴道,“三皇子府的人过来说是给户部的,下官不敢拆阅,拿来给相爷亲览。”

    裴相看许箴一眼,心说倒是听闻三皇子妃出嫁后便不与娘家来往的传闻,怪不得三皇子夫妇能脾性相投,都是六亲不认的脾气。打开帖子,里面是漆封好的信件,裴相取出一看,李玉华写的挺简单,就说明天代表慈恩会过来商量赈灾之事。

    裴相问,“谁送来的帖子?”

    许箴道,“娘娘身边的一位五品尚侍。”“不是皇子府的长史?”裴相有些意外,这还真的是皇子妃的意思啊。

    裴相心说,你一妇道人家,跟我们朝廷大员是两个世界,赈灾有朝廷哪。但也知道慈恩会实力不俗,起码财力不俗,何况又是三皇子妃的帖子。裴相还是要跟穆宣帝说一声的,不然他堂堂首辅,跟皇子妃一起说话,这也不大妥啊。

    穆宣帝看过三皇子妃的信,心说,这老三家的,不就是管个慈恩会,还要召户部大员国家首辅说话咋地,你咋这么大排场啊,搞得比赈灾的户部都要正式。

    不过,别看穆宣帝经常训斥穆安之,做为一个公公,对儿媳妇是有几分客气的。穆宣帝道,“这既是慈恩会的事,也别让她个妇道人家到衙门去,让许箴过去听听,看三皇子妃有什么事,只要合乎法度,给她办了就是。”

    做公爹的,可不就得宽宏大量么。

    而且,穆宣帝的安排极妙,许箴正是李玉华亲爹,完全可以当成自家人的私事处理,不然,依李玉华皇子妃的身份,不好宣召大臣,更何况是干涉政务。

    许箴只好第二日下朝后一身三品大红官袍去面见三皇子妃,李玉华一见许箴就乐了,笑道,“怪道三哥说裴相老奸巨猾,果然如此。”

    “娘娘别这样说,这是陛下吩咐。陛下让我过来,听听娘娘的安排。”许箴也没跟李玉华叙什么父女情深。

    下人捧上茶来,李玉华先打听户部做的流民登记,又说了自己的主意。许箴道,“登记好做,如今尚未统计完全,不过,估计就是四五千人。慈恩会能帮忙分担再好不过,余者庙庵道观这里,可以由户部牵头,咱们统一做个安排,就像娘娘说的,什么地方分管多少人的吃食,只是眼下还有一桩难事。”

    “您请说。”

    “这些人的安置还没定下来,倘是分一百人给慈恩会,娘娘能不能想个法子把这些流民一起安置了。”

    李玉华想了想,“这不难,我的作坊准备扩招人手,盖了许多房舍,眼下先腾出些屋子给他们住没问题。其他的庙宇道观,等咱们碰头商量时你问一问,他们出家人,慈悲为怀,想来也能帮上些忙。”

    许箴颌首,“把流民分散安排,一则能减轻朝廷负担,二则也可防范太过密集诱发疾病。我听说慈恩会也资助医药局,不知能抽调出几个大夫?”

    “因为施粥的时候也打算一起施药,看人数而定,应该会抽调两名大夫。”李玉华说。

    许箴有些不好意思,“听说你的作坊里需要招雇人手,你看能不能安排几个灾民。给他们吃的住的,只是一时救济,还是要给些活干,让他们自食其力,才能安稳下来。”

    李玉华道,“这并不难,我来安排。”

    李玉华实际安置了两百多位流民,给他们活干,还能发工钱。在救济流民一事上,帝都府的寺庙道观庵堂一起出力,也减轻户部不少负担。

    这是李玉华的功劳,虽则功劳不大,户部不敢贪三皇子妃之功,都禀明了穆宣帝。穆宣帝心下觉着有趣,想着这个凡事爱抓尖儿的儿媳妇倒也挺能干。

    穆宣帝特意到慈恩宫赞了一回慈恩会,夸这次赈济流民的事慈恩会做的周全,尤其是把寺庙道观庵堂这些地方都张罗起来,做的井井有条。穆宣帝喜欢由慈恩会牵头张罗民间这些宗教,而不是宗教各自为政。

    这话当然不能明说,但无疑是极合穆宣帝心意的。

    “慈恩会牵头,各处能周济多少人,分派下去,井井有条的。这些流民的情况,朝廷心里就一清二楚,委实帮了朝廷不少的忙。”穆宣帝赞道。

    蓝太后笑,“以前无非就是冬天施粥,这次听老三媳妇说流民不少,有数千人。这些人没家没业的,过来帝都是求活路。是老三媳妇想出来的法子,难为她想出主意来还愿意各处联络,踏踏实实的做事。我说老三有媳妇福,没说错吧。”

    穆宣帝点头,“这事我不好赏她,母后赏她吧,也是老三的贤内助。”

    “这不必你操心。”当初慈恩会出的那拐卖孩子的事,如今总算扬眉吐气,蓝太后心情大好。

    “还有件事想跟母后商量。”

    “你说。”

    穆宣帝从果盘里拣了个黄澄澄的桔子剥开,“河南的灾情比想像的严重,朝廷已经拨了三次赈灾银粮,赶往帝都的流民仍在增多。河南到底怎么样,得派个妥当人去看看。”

    蓝太后望着穆宣帝,穆宣帝剥开桔子放在蓝太后手畔,“朕想着安之过去。”

    蓝太后有些不乐意,“阿慎一直是在刑部当差,他可没做过钦差。再说,河南闹灾,那里什么样的情况,让阿慎去合适吗?不如派个老成的官员。”

    “除了赈灾,还有赈济粮款的去向。”穆宣帝道,“接朝廷的计算,赈灾粮款是付付有余的,河南出现大批流民,必有内情。安之一直在刑部,查案经验丰富。赈灾的事,由左都御史负责。”

    蓝太后也知道这是难得的机会,穆宣帝笑,“当年我做皇子时也曾到两湖赈灾,母后也没这样不放心。”

    “你怎么一样。你是做儿子的,阿慎是孙辈。我上年纪,就难免多疼孙辈一些。你这做老子的,还吃醋不成。”蓝太后已经在考虑穆安之的出行问题,“旁的不消我多说,太医派个稳妥的,侍卫方面你多上心。敢向赈济粮伸手的人,什么都干得出来。”

    “母后放心,我在龙虎营调兵。”

    龙虎营是驻在城外的亲兵,兵力达十万之众,一向深得穆宣帝信重。

    蓝太后便不再说什么。

    第242章

    慈恩宫。

    李玉华正在看蓝太后给的两匣子新首饰, 就听蓝太后说起穆安之要去河南赈灾的消息。李玉华问,“皇祖母,那要去多久啊?”

    “这说不好, 怎么也要等河南灾情有所好转。”见李玉华没说话, 蓝太后以为李玉华是舍不得穆安之, 不禁心下一软,想着小两口成亲以来从未分离过,便软声劝道,“皇帝也是看阿慎当差好, 才让他去的。”

    “是啊, 难得裴状元回帝都述职,三哥一直期盼着跟裴状元相见, 这样算来, 怕是见不着了。”

    “如玉也不是这一次回帝都述职, 他当差出众, 以后调回帝都也未可知。你们年纪这么小,还怕以后见不着。”蓝太后道,“再说,你在帝都替阿慎好好招待如玉夫妇是一样的。”

    “这怎么行呢。三哥出远门,我得跟他身边儿服侍啊。”李玉华说,“他这个人,一做起事来就没日没夜的, 哪次都是我打发人把饭食送到他衙门里去。有时还要把差使拿回家, 半宿半宿的看, 要是没我在边儿上, 这么煎熬如何了得。皇祖母您能放心?”

    “那你也不能去,你女孩子家, 路上辛劳,我也舍不得。”蓝太后也心疼宝贝孙子,“让孙嬷嬷跟着阿慎去,再挑几个伶俐的丫头。”

    “孙嬷嬷倒是周全,只是她一向对三哥百依百顺的,丫环们虽忠心,也是听吩咐做事。就三哥的脾气,能听她们的?”

    要是搁以前,蓝太后还有把握,如今蓝太后自己的话,穆安之也是不大听的。蓝太后不禁叹气,李玉华道,“祖母也知道我,我小时候在老家长大,什么苦日子没经过。不就是去趟河南么,有车有马的,这能叫辛苦,以前我到老家县城去,都是靠两条腿走的。我去了非但能服侍三哥,还能帮三哥的忙,河南定是赈灾不力才会让三哥过去,那里官场上的太太奶奶们,我就能帮着应酬,倘有他们官场上不好说的话,我还能帮着递个话。”

    叫李玉华这么一分析剖白,蓝太后也觉着,李玉华是个能帮上忙的。国家大事不敢指望她,起码李玉华在身边,能把孙子给服侍的妥妥的。

    蓝太后自然是更心疼穆安之,尤其是宝贝孙子愈发中用的情形下,蓝太后拉着李玉华的手就笑了,“好孩子,要不连皇帝都夸你是阿慎的贤内助,我也说他有媳妇福,只是若允了你去,非但要把他照顾好,你自己也得照顾好自己个儿,累着你我一样心疼。”

    “皇祖母放心吧,大事还是三哥他们操心,我跟着就是忙一忙他们的衣食住行。”李玉华认真的说,“这在外头虽不能与帝都比,也得干的是干的,稀的是稀的,自头到脚的把三哥服侍好。”

    做为一个太婆婆,蓝太后就喜欢这种不怕苦不怕累还待自己孙子真心的孙媳妇啊。蓝太后又赏了李玉华许多药材,叮嘱了许多出行要如何准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