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策行三国在线阅读 - 第934节

第934节

    “老臣中意一个人选,当年在长安时多有来往,受益良多,就连老臣的几个子女都对他景仰得很。”

    孙策一听就明白了。“杨修?”

    “正是。”

    孙策有些为难。杨修事务繁杂,他这里还真是离不开。可是见刘宠也是真心想谈,他倒不便一口拒绝。好在杨修也要来参加中秋晚宴,到时候再和他商量商量,听听他的意见再说。关中的形势若能由他最后收尾,倒也不错。

    孙策和刘宠说定了原则问题,剩下的只是细枝末节,心情大好。他问起刘宠这几年在长安的境遇,又问起刘宠的子女。刘洪、刘浩都在南阳求学过,刘洪的文章曾邗发在南阳学报上,算是小有名气。说起这两个儿子,刘宠颇为得意,气氛也轻松起来。

    只是说到女儿婚事时,刘宠和无数催婚的父亲一样挠头。大女儿刘清已经十八了,就因为去南阳游历,开了眼界,如今看谁都像古物,不屑一顾,以至于现在还没有一个合适的人家,让刘宠很是上火。

    一开始的时候,孙策还没太在意,后来听着听着,觉得不对劲了。这老刘宠一边夸杨修,一边为女儿的婚事着急,明显是有备而来啊。他不会是想让杨修做他女婿吧?他还真敢想。杨修今年二十八了,还没成亲,不是因为找不到,而是要求太高。刘宠的女儿刘清他是见过的,虽然也不差,可是离袁夫人的标准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孙策没敢吱声。这件事不是他能说了算的。

    ……

    关中有望和平解决,孙策松了一大口气。如果搞不定这些前朝宗室,关中大乱,原本就不鼓的荷包只怕要被掏空。

    孙子兵法说:十万之师,日费千金。这绝对是保守估计,尤其是对脱产的吴军来说。别的不说,二十万将士每人每月三千钱的军饷、二石米、三升盐的基本开支就够他头疼的。

    精兵是好用,可是太费钱。上计的最终结果还没出来,但他估计,军费开支已经占到年收入的六成以上,甚至可能更高,再加上官员的薪俸和各项开支,今年的财政赤字会进一步扩大。

    谁会相信他没钱?但事实就是如此,他挣得多,可是花得更多。说到底,还是步子跨得太大,扯着蛋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穷兵黩武害死人。再这样持续几年,财政崩溃几乎是必然,他不可避免地面临汉桓帝、汉灵帝的窘境。

    他必须及时刹车,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等上几年,比如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之后,他的压力就不会这么大了。希望沈友、徐琨等人能够体谅他的难处,不要急于攻击并州,一旦开打,军费开支会直线上升,随时有爆仓的可能。

    别的不说,箭矢就很可能供应不上。

    这也是他为什么希望借并州之战练兵,又希望王盖等人能主动投降的原因所在。

    最能体会孙策心情的就是杨修。为了统筹各部的钱粮,他这段时间可是费了不少心思。孙尚香奇袭天井关得手,解除了河内的防务压力,节省了不少开支,让他得以从河内调拨一部分军粮到别的战区,解了燃眉之急,有心情来参加中秋晚宴。

    开席之前,他找到了庞山民。

    庞山民心情不错。今年刚刚接手河南郡,虽然事务多,他还是应付下来了。孙策对他的工作很满意,述职的时候夸了他几句,看样子这个河南太守是坐稳了。等孙策称帝,建都洛阳,他很有可能转为河南尹,下一步就可以位列九卿了。

    四十岁不到任九卿,他很满意。

    “庞兄,见过大王了?”

    “见过了。”庞山民打量了杨修两眼,笑道:“德祖,你瘦啦。”

    杨修摸摸脸颊。“我瘦一点没关系,各部都督、将军不骂人就行。庞兄,还没谢过你呢,黑山军家属安排得好,张将军都夸你了。”

    “哈哈,应该的,应该的。”庞山民摆摆手,眉开眼笑。黑山军的迁居工作已经开始,第一批近五万人已经在河南定居,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孙策也很满意。

    杨修又夸了几句,转头四顾。“对了,你看到董幼宰了吗?我听说弘农今年搞得不错。”

    “又想借粮?”庞山民瞥了杨修一眼,笑道:“弘农可是你的本郡,你不会连本郡都不放过吧?”

    “岂敢,岂敢。”杨修哈哈一笑。“听说你和董幼宰相处莫逆,经常有唱和,还准备印诗集?”

    庞山民不好意思的摆摆手。“我们那是自娱,不能和你杨主簿相提并论。”他抚着胡须,又有些得意地说道:“怎么这种小事你也知道?杨主簿有没有时间,能不能帮我们润色一下?”

    杨修笑笑。“没问题啊,只要庞兄不嫌弃,我很乐意效劳。不过庞兄能不能也帮我个忙?”

    庞山民的眼珠转了转,有种不祥的预感。“我怕不一定能帮得上。”

    “能的,能的。”杨修笑容满面。“你能不能挤出十万石粮食,解决黑山军迁到河南的路上开销……”

    “没有!”不等杨修说完,庞山民就变了脸,袖子一甩,转身就要走,却被杨修一把拽住。

    “你若不给,我就从运往幽州的军粮里扣十万石。”

    “随你便!”庞山民急赤白脸的说道:“杨主簿,说话能不能有点信用?我们当初说好,黑山军渡河之前的开支你负责,渡河之后的开支我负责。你知道我要解决多少问题?七万多户,近三十万口,又以老弱为主,我要多少钱粮安置他们?你现在又要我抽十万石粮,我到哪儿去找,我去抢吗?”

    “你从向弘农借啊。弘农今年收成好,肯定有节余,你和董幼宰又那么亲近……”

    庞山民没好气的冷笑道:“弘农有粮,你为什么不去借?反正又不要你自己还。”

    “我倒是想借,可是找不到他啊,我怀疑他故意躲着我。”

    “你还知道啊?”庞山民用力甩着袖子,想把杨修的手甩掉。“我以后也得躲得你,一见面就借,借不着就强讨,你也不怕丢人。”

    “我还怕什么丢人哟。”杨修强搂着庞山民的肩膀,作势抹泪。“你看你,大儿子都启蒙读书了,我现在穷得连娶妻都不敢。我可是单传,庞兄就可怜可怜我,帮我个忙吧。实在不行,你帮我找个妻子也行,我要求也不高……”

    “停!”庞山民举手示意,两眼翻白。“我去借,行吧?”

    第2368章 董和献计

    严格来说,庞山民向董和借粮也不是他们两个人就能决定的,需要很多程序,否则就是私相授受,挪用公帑,是会被弹劾的。不过洛阳、弘农两郡相邻,庞山民和董和又都是南郡人,处理起来就方便一些,减轻了杨修的负担。

    “多谢,多谢,有情后补。”杨修说完,哈哈一笑。“你让人把诗稿送来,我拜读一通。”说完,扬扬袖子,告辞而去。

    庞山民苦笑着摇摇头,嘀咕了两句,转身去寻董和。平白又多出十万石粮的任务,也不知道董和能不能抽调出来。董和刚刚主政弘农,有赖于高顺在弘农屯田打下的基础,还算顺利。不过弘农的负担也很重,他们要支援河东,帮助河东完成过渡期,并为吕蒙部提供一部分军粮。

    庞山民转了一圈,也没找到董和,一问才知道董和去见吴王了。他有些挠头,生怕董和将弘农的家底全报给了吴王,吴王可能会截留一部分,他再想借粮就不够了,只能另想办法。其他郡也不是不能借,比如他曾经主政多年的颍川,或者南阳,可是都不如弘农方便,弘农有伊水、洛水可用,能节省很多运力。

    如今每一粒粮食都很珍贵,能省一点是一点。

    此时此刻,董和正在中军帐中与孙策畅谈。董和因劝降陈纪有功,得到周瑜推荐,历任县令长、郡丞等职,去年因考功优异转任弘农太守。孙策早就知道他,却是第一次和他面对面的畅谈。

    董和话不多,但是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说话直指要害。他建议孙策暂缓对并州的攻击,以便有时间消化最近的战果。去年得兖州、冀州,今年得河东、河内,又得关中,挺进的步伐太快,难免后力不继。新政的推行需要时间,缓一缓,等新政推行有了效果,积聚了足够的力量,进攻会更有力。

    他以弘农为例。弘农多山,原本就有不少百姓隐居山中,战乱一起,躲到山里的人更多,户口十不存一。高顺在弘农屯田,吸引了一部分百姓出山,但高顺麾下以并凉将士为主,军纪不严,对百姓也不好,屯田的条件也谈不上优惠,吸引到的人口有限。今年他接管弘农,推行新政,又加强了宣传力量,出山定居的百姓就多了不少。只是那些人出山比较迟,错过了春耕,不仅收不到租赋,反而要拿出一部分钱粮来安置他们,所以今年的户口增加明显,节余非常有限。

    可是明年就不同了。趁着冬闲重垦抛荒的土地,明天春耕时的田亩面积至少能增加一倍,秋天就能收到更多的租赋,不仅能维持弘农本郡,还能支持洛阳一部分。

    孙策非常满意。董和是个好官,不仅人品好,能力强,看得也远。比起汝颍系重名气,荆襄系更富有实干精神,这些年虽然不如汝颍系惹眼,却是真正的实力派。

    “幼宰,有意见要表达出来。”孙策说道:“把你的意见写成文章,一起探讨。”

    “臣正有此意。”董和从袖子里取出一篇文章,双手递到孙策面前。“这是臣所作论稿,文辞简陋,谨供大王参考。”

    孙策笑了。这董和做事有章法又不失灵活,比庞山民更胜一筹。他接过文稿,轻轻拍了拍。“好,我抽时间读一下,最迟明早给你回复。”

    董和惊讶地看了孙策一眼。他知道孙策很忙,就在他请见的时候,孙策帐外还等着一群人呢,估计他今天都不得闲,明早给回复,未免太仓促了些。也许他不是自己看,而是让身边的僚佐看吧。他也没多想,躬身应诺,又说了几句,退了出来。

    出了大帐,董和便看到了庞山民。庞山民将他拉到一旁,说起杨修要他借粮的事。董和皱了皱眉,默默地盘算了一下。“十万石有些困难,弘农虽然没有安置黑山军的任务,但是出山定居的百姓也不少,冬天要恳荒、整修水利,明年还要种子,我只能抽调三万石给你。”

    “才三万石啊?”庞山民有些失望。

    “不过还有一个解决办法。”董和说道:“你可以抽调一些劳力到陆浑、宜阳一带垦田、修路、疏浚河道,他们的口粮可以由弘农来供应,一个劳力一个月用粮一石八斗,到年底还有三个多月,一万人就可是五万八千石,两万人就是十一万六千石,比你要的还多。”

    庞山民斜睨了董和一眼,冷笑道:“啧啧啧,就你董幼宰会算帐,我不会算?第一批定居的黑山军总共才多少劳力?全派到弘农去帮你干活,我河南抛荒的田不用垦,河道不用疏浚?”

    董和摊摊手,笑而不语。

    两人正说着,帐中出来一个少年侍从,将一份文书递给董和。董和接过来一看,正是他刚刚递交给孙策的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文稿里用朱笔批了几句,还修改了两个不太通畅的字句,显然是仔细看了的。

    “这是大王的笔迹吗?”

    “自然。”少年侍从面带微笑,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大王说,董府君的文章很好,简明扼要,说理透彻。只是若要发表,还要在文句上稍作润色。也不用太费事,如‘八月秋风起,两岸稻花香’即可。”

    说完,少年侍从拱手再拜,转身回去了。

    董和和庞山民相视而笑。“八月秋风起,两岸稻花香”是董和与庞山民唱和的诗句之一,没想到孙策也知道。董和打量着文稿上的批注,感慨地摇摇头。“大王博闻强识,令人叹为观止。”

    “静能生慧,大王修道有成,有金声玉振之境界,博闻强识又算得了什么。”

    ……

    代郡,桑乾。

    明月初升,照在浅浅的治水(桑乾河)上,波光粼粼,水声潺潺,宁静而安详。

    沈友挽缰而立,看着远处的山峦,眼神宁静。夜风吹起他的衣角,猎猎作响。

    庞统裹紧了狐裘,看看沈友,欲言以止。这塞北的天气与中原果然不同,这才八月,天气就冷得让人受不了,尤其是这夜风,像针似地往衣服里钻,不穿皮裘简直受不了,真不知道冬天该怎么过。

    “士元,再过几天,可能就要下雪了。”沈友仿佛听到了庞统的感慨,一声轻叹。“江南三春水,塞北八月雪。若不亲至,如何能知世界之大。”

    “都督所言甚是。不过,我最担心的还是将士们能不能承受这胡天之寒,若是准备不足,非战减员可能会很严重,中原将士尤甚。”

    沈友点点头,拨转马头。庞统所言,也正是他最担心的。他奉命移驻幽州,自然想多立战功,可是他更清楚,围攻并州的战事许胜不许败,尤其是他,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呢。

    这个任务原本是太史慈的,只是因为公孙度处置不当,杀戮过重,引起了扶余人、高句丽人的反扑,太史慈脱不开身,才落到了他的肩上。太史慈本人没说什么,可是他的部下不可能一点意见也没有。他主政青州的时候,得罪了不少青州人,而太史慈麾下就有不少青州人。他若是出击不利,损失折将,青州人绝不会放过这个嘲讽的机会,到时候丢脸的不仅是他本人,更是吴王,以及整个江东系。

    “都督,回城吗?”马超问道。

    “回吧。”

    “喏。”马超举起示意,传令兵吹响号角。很快,四周传来回应声,警戒的骑士聚扰过来,护着沈友回城。他们策马轻驰,有说有笑。秋天猎物多,有骑士射了几只野兔、野雉,挂在马鞍上,带回去下酒。今天是中秋节,将领们会有丰盛的晚宴,但普通将士酒食有限,这几只野兔、野雉也是不错的加菜。

    看着一个个精神抖擞,谈笑风生的骑士,沈友暗自苦笑。这塞外就是骑兵的战场,这些凉州骑士如鱼得水,相比之下,来自中原甚至江东的步卒就没这么自如了。别的且不说,想像骑兵一样随时出猎、改善伙食就不太可能,只能依赖军中的供应。一旦出征,步卒更加依赖骑兵的保护,否则随时可能遭到袭击。

    如何安排行军路线,将遇袭的危险降到最低,同时又要减轻运输的负担,是沈友、庞统最近最用心的事。根据以往的经验,水路运输无疑是最省力的办法,考察治水的运输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

    治水俗名桑乾水,是说秋天桑椹熟时水量下降,河水干涸,甚至可能断流。很显然,运输能力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要求,秋冬进兵只能倚赖陆运。

    “孟起,如果没有辎重补给,骑兵奔袭,最远能走多远?”沈友突然说道。

    马超转头看看沈友。“这取于两个问题:能不能及时捕捉到敌人,敌人有没有足够的补给。如果能捕捉到敌人,战而胜之,取其牛羊自给,可以走得无限远。只是中间若有差错,一旦断粮,人马乏食,就可能不攻自破。若是遇到暴风雪,那就更麻烦了。”

    “若是知道敌之所在,三五百里不成问题吧?”

    马超眼神闪了闪,突然反应过来。“都督是说弹汗山?”

    第2369章 矛盾

    年初移驻幽州,沈友大部分精力都在涿郡、广阳、渔阳,具体来说就是居庸关以内,直到六月以后,随着刘备战死河东,残余势力被逐步清除,沈友才率主力出塞。

    自从刘备出兵攻击冀州,代郡、上谷近两年没有汉军主力驻扎,鲜卑人、乌桓人看到了机会,再次靠近边塞,尤其是鲜卑人,在弹汗山附近聚集,伺机入境侵扰。

    限于客观条件,沈友暂时无法大举出击,但是让骑兵出击,打打鲜卑人的威风还是没什么问题的。为了这一天,沈友一直很克制,出塞两个月,安排出塞的斥候都不多,收集信息都是由张鸿等中山商人负责,尽可能避免引起鲜卑人的警觉。

    不久前,他收到张鸿的消息,鲜卑人将在弹汗山附近集会,他们称之为蹀林,就是统计一下各部今年的收成,是否要入塞打劫。他们也知道刘备已经败亡,幽州如今是吴国的疆域。对这些鲜卑人来说,这就意味着幽州有更多的油水可捞,不仅有粮食,还可能有中原来的货物。

    张鸿等人当然也会贩卖中原的货物到草原上,可是买哪有抢方便。尤其是与吴人做生意,对这些鲜卑人来说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事,快乐是东西好,痛是价格高,偏偏又离不得。最典型的就是茶,不知道换走了鲜卑人多少皮毛和战马,很多人都想戒,就是戒不掉。没喝过也就算了,如今习惯了茶,没有就不行,吃完牛羊肉,不喝一碗茶,总觉得嘴里不清爽。

    求而不得,抢便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鲜卑人不会知道,这都是沈友为他们准备的诱饵。草原实在太大了,要找一个部落无疑是大海捞针,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实力的部落。俗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有实力的部落不会靠得太近,以免发生冲突。如果直接派骑兵进入草原,也许上千里才能遇到一个真正的对手,远不如把他们诱到一个固定的地点予以歼灭划算。

    作为曾经的鲜卑王庭,弹汗山就是一个最好的地点。

    视察了治水流域,确定今冬无法实现对雁门关的攻击,鲜卑人就由替补目标晋升为第一目标。打垮鲜卑人的主力,同时夺取他们的牛羊,为明年春夏的攻势准备足够的战马和畜力,一环套一环,早就在沈友、庞统的计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