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书迷正在阅读:[名柯同人] 侦探们都以为我是渣男、[名柯同人] 威士忌今天被逼疯了吗、霸宠落跑太子妃[星际]、天下无妾、后悔药、[排球少年] 他说月色之外、[综漫] 论六眼与普通人的适配性、另类神棍、蜜宠渣妻之男神逆袭、[综英美] 如何避免成为罗宾鸟
刺史职能的变化关系到中央集权。是郡县二级制还是州郡县二级制,行政区域的等级在历史上反复调整。 郡县二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受制交通不利于地方处理重大事务,又不利于郡国联合处理事情。 但州郡县二级,很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东汉现在的僚佐官都是主官征辟,比如张衡被南阳太守征辟为主薄做了七八年直到南阳太守调任京师。 僚佐官由中央任命是在隋唐的时候,而僚佐官的改革涉及到选官制度,朝廷现在没有那么多的备用候选官吏,僚佐官这个暂时无法改革。 因此,只能从刺史改革,扩大监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还有一个就是刺史有成为利益集团打击对手工具的趋势,当然邓氏也利用过刺史打击反对自己的人。 邓绥是打定主意要改革刺史制度,重新强化刺史的监察职能。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刺史动起来,尽可能剪断与地方的联系。 但是朝廷重臣有些不同意,世家豪族多不法,能像邓氏这样合族静居的少之又少。 世家豪族对于门下的部曲佃客奴婢随意折磨虐打转卖,还有族人之间又有倚强凌弱侵吞财产,此类违法乱纪的事情数不胜数。 若刺史监察职能加强,只怕很多世家都要受到冲击。豪族世家大多只会想着自己过得好不好,而不会去关注芸芸众生,但作为君王必须要关注。 刘隆听着众人的争论,说:“母后所言也是朕所想,只不过是拨乱反正,诸公为何反应如此之大?” 光禄勋斟酌道:“如今水旱蝗震,百姓流离,四夷为患,正需要刺史统筹全局,镇压不臣,恐刺史不在州部生乱。” 刘隆摇头道:“光禄勋所言差矣,流民生乱乃是朕与诸公之过。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百姓能活下去,谁愿意去作乱?百姓流离,是地方与朝廷赈济不及时,地方豪族欺凌百姓。” “至于四夷,南匈奴投降,西羌平定,边患已平。朝廷怀柔抚恤,想必四夷乐意归义,纵然作乱,大汉亦有猛将强兵。 诸公何曾听说有刺史能平定叛乱?” 光禄勋看了眼皇太后,只见皇太后在皇帝说话时微微颔首。这人能做到光禄勋掌管军事,是邓氏一脉的力量。如今见皇太后同意了,心中一动,转头去觑邓骘的神色。 邓骘神色如常,似乎对皇太后和皇帝的建议没有意见。他甚至还听到了邓骘说:“陛下和圣上,圣明烛照,考虑深远。” 邓骘表明要支持皇太后,邓氏一系大部分都要跟着表态。 东汉的皇权对于世家豪族而言还是很强大,一些重臣虽然持不同意见,但邓绥的决议依然强硬地执行下去了。 期间,刘隆有补充道:“刺史要避开本州、姻亲所在的州。”这条也落实下去了。 众人散去,邓绥和刘隆叹道:“实施容易,维持难。” 刘隆看着邓绥露出坚定而温和的笑容:“我会继承母后的政治理念一直支持下去。” 邓绥闻言,心中一暖,伸手抚摸着刘隆的头发,道:“我知道。” 刘隆抬头看邓绥温和笑道:“大汉至今已经积弊重生,母后你尽管放手去做,只要对大汉对苍生有益,无论做什么发生什么,我都会坚定地执行下去。” 邓绥微笑点头。为政者最怕什么?最怕人亡政消。大汉此时已经到了要改革的地步,再不改革,只怕结局比西汉末年更惨烈。 邓绥作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自然预料能预料到这样的结局。现在改革还能徐徐图之,越晚越难改。 刘隆又道:“刺史虽然恢复旧制,但监察的关键还是在于得人。” 邓绥点一点头,想起了察举制,道:“今年孝廉的初试考核在九月份,明年二月复试。” 刘隆点头道:“我有个想法,只要通过初试,就保留复试资格。今年过不去,明年可以继续考核。” 邓绥道:“初试过于简单。” 刘隆笑道:“考核的人多了,自然要提高难度。就按照司空之前拟的规章分榜定录取的比例。” 邓绥道:“那就等人多的时候再举行,现在慢慢来。猛然提高初试难度,怕人心不安。” 刘隆觉得言之有理,又道:“母后,我想把初试和复试的主持人调换一下,尚书台负责初试,朝廷临 时任命的官员负责复试。尚书令千石,临时主持考试的官员怕都在千石之上。” 邓绥沉吟道:“尚书令官秩低,多为寒族担任,二公九卿二千石多为望族,怕有不妥。” 刘隆闻言,想了一下道:“这是我考虑不周了。我本想新添最后一道考核殿试,由母后亲自主持。” 邓绥闻言,纠正他道:“不是我,是我们。这个主意确实好,但现在察举人数少,初试复试对于孝廉来说已是麻烦,再加一层只怕他们不适应。” 刘隆点头,道:“先按这样实行几年,待这些人都习惯了再说这个。” 两人说完话,外面的雨渐渐小了起来。刘隆饭后回去时,温润的雨丝落在脸上,抬头看去,只见德阳殿在漆黑的夜晚亮起了暖橙色的光芒。 刘隆嘴角弯起,下意识地回头,崇德殿也如德阳殿一样亮着灯光,会心一笑。 “雨会停,大汉会好起来的。”刘隆仿佛自言自语道。